不能用考名校的试卷来考所有考生
近日有关方面披露,全国的高考改革模式已经形成了多个方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昨天表示,这些方案目前只是建议版本,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时间表。那么,酝酿中的不同版本方案各自的长短处在哪里?通过高考改革真能起到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吗?未来上海的高考改革会吸取其中的哪些有益经验?
各种方案层出不穷
早在今年高考过后不到一星期,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持的高考新方案业已面世,被称为“民间版”改革方案(本报6月13日A3版率先报道),核心思想是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
最近又有消息说,在教育主管部门正在起草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出现了三套高考改革方案供讨论,主要是要解决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这几年有关高考改革的动议甚至实质性的方案其实层出不穷,比如,“3+1”“3+2”“3+X”“3+1+X”等等,均可在各地的高考中找到具体的实践模式,但这些都只是对考试科目做加加减减式的排列组合。闵行中学副校长何美珑说,说白了,目前正在实施的或拟议中的各种方案,似乎都没有真正改变以分数为唯一录取筹码的框框。
多数考生实属“陪绑”
“高考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显然它不只是重点大学的招考。”有校长提出,现在的高考在命题上过难,几乎成了专为少数顶尖名牌大学设计的试卷。著名教育专家刘京海说,现在许多高中生参加高考其实是带有“陪绑”性质的,因为偏难的试题让大多数人不得不去经历挫折。
高考150分的试卷,各科平均分一般在90分至100分之间,如果换算成百分制的话,成绩也就是在六十多分。由于将选拔功能过于放大,因此,让绝大多数考生去考那些只有“尖子生”才勉强考得出的试题,这样的选拔功能其实是在弱化。毕竟,顶尖大学无论从报考人数还是从招生人数来看,都只占一小部分。对此,宝山区通河中学校长马俊说,现在的高考改革包括自主招生,表面上看是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但实质上更有利于名校的生源争夺,这对大部分高校和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改革设计务必谨慎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评价说,无论是“民间版”还是“官方版”的方案,都瞄准了同一个目标,就是“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多给学生一些机会”。但问题是,在现在的各种方案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是多了,但“入门”条件似乎并未有多少扩大。高考要考的内容就学,不考的不学或少学,即使是上海即将推出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没有完全能跳出“围绕分数在转”的窠臼。马俊说,高考的改革还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长,还仅是局限在几门学科范围内“比高低”。
那么,类似国际上通行的由中学校长向高校写推荐信或完全由高校自主招生的做法,是否可以被引进中国的高考呢?何美珑说,这样的改革设计也须慎之又慎,尤其是在全社会对教育招生的公信力还缺乏足够信心的时候,仓促“与国际接轨”,或许反而会使高考走向误区。
本报记者
王蔚 (来源:新民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