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纤细的手绣出精美的花。记者张偲 摄 |
何磊和女同学交流作品。“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所谓的男工女工早已没有天然的界限。”——王新、何磊 |
王新、何磊:苦学汉绣变身“绣花男”
两名帅气小伙在绷架前一坐一两个小时,紧盯眼前图案,捏着针线的兰花指熟练地在绣布上游龙走凤。别误会,这不是综艺节目中的“角色反串”,王新、何磊,是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汉绣班”24名学生中仅有的两名“绣花男”。
记者彭欣 实习生姜琳琳 通讯员杨志刚
为改掉坏毛病
男做女红
何磊19岁,王新大他两岁。两人身着仔裤、板鞋、印花T恤,看上去很帅气。
“学汉绣?原因很多,主要是想改坏毛病。”王新、何磊的答案很相似。原来,他们都有过一段糟糕的青春期。
初中时,何磊是班上的“小霸王”,抽烟、打架是家常便饭。他曾旷课两个月天天泡网吧,家人每次劝解教育,他都置之不理甚至恶语相争。而王新在入读二轻职校初期,也是附近网吧的常客,一个月夜不归宿是家常便饭。
“一直想改,但自制力有点差。”何磊和王新说,去年听闻老师要组建汉绣班,“老师当时说学汉绣需要极大的耐心,要静心。”王新说,自己的最大毛病就是毛躁、杂念太多,这恰恰是学汉绣能够锻炼的。于是他和同桌何磊一商量,决定报名。
挤进汉绣班 “死缠滥打”
“老话说,男做女红到老不中。王新回家一说这事,他爷爷就反对,说男生学做女红,不合适。”王新的妈妈江群英笑着回忆,脾气很大的儿子不但没发火,反而反复强调汉绣是一种技能,也想通过学习进行自我改变。看到儿子这么坚持,江妈妈和家人再次沟通,最终同意。
然而,王新、何磊的申请被学校打回了。汉绣班是学校的新尝试,决定只在2007届电脑美术专业的80多个学生中选择20名女生。硬杠杠一出,其他申请的男生都打了退堂鼓,王新和何磊却较上了劲。
“当时真是想尽了办法。”王新说,为了能让学校破格收他们,只要有空,他就拉着何磊去找组建老师沟通,有时一天要跑好几趟。为表决心,他们还想了一招。因汉绣班要腾教室,两人就跑到新教室承担了所有体力活。“一个月下来,学校终于被我们的诚意打动了。”
因是汉绣班中仅有的两个男生,他们被大家取笑为“绣花男”。但他们并不在意,“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所谓的男工女工早已没有天然的界限”。
每天一包纸巾 随时擦血
进汉绣班头1个多月,从未拿过针线的何磊和王新举步维艰,“真正接触到汉绣后,才发现困难比想象的大很多。”
因为粗心,王新是班上手被针扎次数最多的人。因为每次被扎得深,怕血滴到绣品上,他每天上课都会带一包餐巾纸,随时准备擦血。
除了被针扎得多,走针出现偏差也是常事。“刚开始连针都拿不稳。”何磊说,制作汉绣时绣品被固定在绷子上,只能看到正面。当走针需要从反面穿过来时,全凭感觉。因为总担心扎错位置,他每次从反面扎针时,手总抖个不停。最初两周,何磊和王新的主要工作就是修改、修改、再修改。绣错了,只好剪掉几天的成果重来。
“第一幅作品光起头就重做了十几次。”何磊说,那幅作品绣的是马,绣到一半了,仍看不出个大概。“既然是自己的选择,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王新说,经过两个月的坚持,两人的第一幅作品《马》终于完成。何磊说:“虽然时间比预计要长,但很有成就感。”
调皮男孩学会感恩
惊喜
“这两个男生属于入门慢、发展快的孩子。”提起两个男学生,特聘的汉绣班老师黄春萍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选择第一幅作品时,别的女生都从植物花草入手,而她一开始就让王新、何磊绣制动物。但两人在绣制过程中非常刻苦,只要绣得不满意,立刻剪掉返工。经过4个月学习,水平在班上已属顶尖。
两位男生的家长也收获了惊喜:汉绣让孩子的改变太大了。江妈妈说,以前王新很调皮,总坐不住,学了汉绣,变得安静、懂事了不少。何爸爸说起汉绣对儿子何磊的改变更是赞不绝口,以前的何磊厌学,难跟人沟通,如今会生活、懂学习,还懂得感恩,“知道他妈妈属马,利用业余时间,绣了一幅奔马图”。
不好就业 暂不搞绣花
遗憾
虽然成绩不错,但两个男生都没打算毕业后搞汉绣。
“现在是毕业前的实习期,正在强化电脑美术专业的电脑知识。”何磊说,从目前来看,汉绣在武汉的市场前景并不明朗,也没有多少相关的就业渠道,自己掌握的汉绣技能目前只打算当做兴趣保持,就业还是以电脑美术专业为主。
王新已开始找工作,只是都与汉绣无关。但他不会放弃汉绣,他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武汉市的工艺品市场中仍有一定的绣品需求,只是销售渠道并不多。他已和部分绣品经销商接洽,想通过网上开店的方式,转卖绣品,“目前仍在准备阶段,不知道实际操作的结果”。
记者探秘“汉绣班”
三顾茅庐请师傅 就业渠道还在摸
大大的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24张绣架。周围展板上,挂满了龙凤手绣。这不是绣品作坊,而是市第二轻工业学校2008年开办的汉绣班。明年6月,24位学生将毕业,成为我市首批接受过科班教育的汉绣学生。
“光筹备就用了一年半。”学校教务处主任危腾龙介绍,当初开班是因为2007年“汉绣”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校美术教研室主任张方亮说,经过前期考察,基本形成了教学思路,但老师成了难题。先到武汉绣品厂找来了一批绣纺员工,但“有技术,无教术”。听闻徐东古玩市场中有个锦绣坊,老板黄春萍是原绣品厂设计人员,手绣技术一流。经过数次交流,学校认为黄老师表达能力好、亲和力强,是汉绣老师的不二人选。
不料,黄春萍婉言拒绝。“那时我的锦绣坊刚开张一个月,是个汉绣爱好者的圈子汇集地,当时在搞汶川地震的作品,实在没时间。”
“我们几乎把锦绣坊的门槛踩烂了。”危腾龙说,为请黄春萍出山,负责老师多次登门造访,同时开出近50元一节的课酬——是该校王牌专业教师的两倍。黄春萍接受了邀请。
张方亮说,经过4个月教学,首届汉绣班的学生已掌握了各类针法,学校已打算将其列为常设专业方向开设下去。不过,在受访的11名汉绣班学生中,记者发现,当初报名学汉绣全是兴趣使然,临近毕业却无一人表示会从事汉绣工作,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就业渠道。
危腾龙表示,客观讲,汉绣确实没像苏绣一样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就业渠道也非常窄。目前,学校也在设法通过轻工业系统寻求类似绣品场这样的用人单位,也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