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这两天我失眠了”(图)

2009年08月17日04:5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顾欣,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从1983年开始,参加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部会议

  8月16日结束的会议,仅省部级领导就有80多人参加。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打响了

  过去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改,现在讨论的更多是如何去改

  今天的改革在时间节点上有了“路线图”、“任务书”,改革者们是幸运的

  阅读提示

  8月14日至16日,数百名文化高官、企业老总,齐聚江苏南京,共同探讨文化体制改革经验。这是继2003年、2006年之后,又一次规模空前、群策群力,寻求文化生产力释放的盛会,也是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讨论通过后,一次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任务的大会。


  会前会后,许多身处改革中心的老总们,不乏切身体验与真知灼见。为此,本版推出“老总眼中的"文化体制改革"”,与读者们分享这次会议中传出的改革信号。

  16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江苏南京闭幕了。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会人员层级最高的文化工作会议,传达出什么信号?改革到底怎么改?记者采访了由江苏11家省直院团集体转企改制组建的全国第一家省级演艺集团公司“老总”顾欣。

  “仅省部级领导就有80多人参加”

  作为参加我国历年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的亲历者,走出会场的顾欣有些兴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开始打响了。”

  从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到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再到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总经理,艺术家顾欣的身份转换,正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缩影。“从1983年开始,我就参加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部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层级最高的文化工作会议,仅省部级领导就有80多人参加。”

  作为改革的先行者,顾欣此次开会很受震动,“2006年会议上,我感受到最多的是指责、非议,而在这次的南京会议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掌声、鲜花,对江苏省演艺集团有更多赞扬和肯定。过去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改,现在大家讨论的更多是如何去改。”

  顾欣对会议提出的“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着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切实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印象深刻,针对目前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不平衡状况,顾欣说:“这次的会议为改革先行者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为即将改革者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尚未改革者解放了思想。”

  “改革需要好的"操盘手"”

  南京会议显然让更多的管理者感到了改革的紧迫性。

  顾欣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现在不改,今后连改革的机会都没有了,落后体制会被时代、市场淘汰掉,新兴市场起来了,还要你干什么?”他坦言:再过2—3年,连想改的机会都没有了。

  顾欣认为,相对于当年“摸着石头过河”,今天的改革在时间节点上有了“路线图”、“任务书”,改革者们是幸运的。但顾欣也感到了更大的压力:“改革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解放文化生产力,革除束缚生产力的一切体制性障碍”。

  “管理体制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顾欣认为,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还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方面对于文化的投入政府不能缺位,但投入的方式要转变,要从“养人”变为“养戏”;另一方面,对于文化的管理不能越位,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院团成为市场主体。

  “改革并不难,难的是改革以后怎么办?”顾欣认为,只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迅速涌现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为形成资源整合、业态创新打下基础,为下一步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资金准备,包括人才准备。

  “改革需要好的操盘手”,顾欣强调说。

  “寻求突破的瓶颈”

  “这两天我失眠了。”改革后如何超越自己,让顾欣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首先是源于全国演艺类的文化企业在优越的政策环境下,必将像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崛起,而面对后起之秀的竞争,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江苏省演艺集团如何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以改革求活力,以创新谋发展,以品牌创效益,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未来发展的三大目标。”以文化为内核,与新业态结合,顾欣提出了“产业立体化”的概念。以《1699·桃花扇》为例,它不仅包括后舞台产品,如剧中演员的服装、扇子、DVD等,还扩展至茶社、餐饮、刺绣等一切具有商业价值的相关产业。

  目前,江苏演艺集团正投资开发3DX演艺电影,用高科技三维立体(3DX)电影技术把民族戏曲演艺剧目的形式转化、包装及市场推广、发行;把全国360多个剧种集中起来,打破传统演艺舞台的呈现模式和空间格局。在集团公司未来业态创新的重要阵地“戏博园”中向观众和游客鲜活地呈现。

  初尝成果的顾欣有没有“成长的烦恼”?2009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首次投资涉足电影领域,拍摄了电影《南京的那个夏天》,是南京本土电影蓬勃发展的里程碑,也是集团业态创新的转折点。但市场的推广和营销却走得不尽如人意。

  “从老体制中走来,缺少这样的市场人才和机制,这正是我们在今后要寻求突破的瓶颈。”顾欣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