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一个地质专家的灾区10日行

2009年08月17日08:1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核心提示》》》国际知名地震、地质专家嵇少丞深入地震灾区,考察灾后重建与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他说灾区是“一本正在翻页的震后地质灾害教科书”。

  在都江堰市虹口乡,中科院的钻井从地下585米处发现断层泥,黑色的胶泥状样品上,这次大地震应力运动的逆冲痕迹清晰可见。
钻探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泥厚达20米!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断层泥,“也就是说,从远古到今,龙门山系发生了2000次大地震”。

  一、二号钻井科学钻探完工后,“将在两个井内安放地震探测仪器,进行井中地震监测”,可以获得地震最直接的信息和科学数据,捕捉余震直接信息和前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对余震的监控。本报记者陈松

  7月26日凌晨5时,成都,大雨滂沱。越野车发动机的声音在黎明前显得格外响亮,两股车灯将前方照得雪亮,灯光下是如注的雨线。

  雨,已时断时续下了七八天。

  背着大行囊,挎着相机,带着GPS,嵇少丞又出发了,目的地是什邡市岳家山。作为国际知名地震、地质专家,嵇少丞选择这个多雨的季节入川,心有所牵——此时的地震灾区,“是一本正在翻页的震后地质灾害教科书”。

  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嵇少丞第3次入川。

  7月19日到29日,从都江堰市启程,进汶川、跑安县、下青川,嵇少丞沿着大地震断裂带一路跑了8个极重灾县(区、市),考察泥石流发生情况,了解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进展,用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眼光观察着地震带给自然与人类的影响。

  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影响可能持续10年

  情景再现

  7月17日下午,持续一夜暴雨未停,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民安炯突然听到巨大的轰鸣声,他赶快跑出门外,只见200米开外,山上原来小溪流下来的地方,泥水裹挟着石头、树木倾泻而下,瞬间就冲过公路,将邻居家的红杏农家乐掩埋一大半;几十米宽的泥石流又咆哮着一直冲到农家乐后面的小河里,随即将小河填满……20日,嵇少丞站在南岳村红杏农家乐前。大块的石头散布四周,掩埋得只剩下农家乐房顶,房屋变得残破不堪。

  “这家农家乐在地震中垮塌,一周年那天重新开业,花了150万。泥石流还让他家失去一个亲人。”安炯对着嵇教授难过地摇摇头。

  拍照、取样,仔细观察,嵇少丞一丝不苟。嵇少丞实地研究过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深知只有不放过蛛丝马迹,才能找到症结。

  结论让嵇少丞替这家农家乐老板感到遗憾:他选择的建房地址恰巧是最易发生泥石流的地点——沿公路建的这家农家乐,对面山上是个溪流冲沟,屋后是河流。农家乐就建在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山区农民建房,恰恰最爱选择这种地方,因为这里风景最美,取水也方便。”他对南岳村村干部说。

  这里原来被树林覆盖,怎么会发生泥石流?面对村干部的疑虑,嵇少丞解释:这是“内伤”。强烈地震使地表下的山体破碎,暴雨一浸蚀就会爆发泥石流。

  在青川县,他还见到一个正在修建的农房,“地震中,这家农房外的晒坝发生沉降,形成3米倾斜的陡坎。这条陡坎隐约顺山延绵上千米。这户农民在建的农房就修在这条陡坎上。如果发生大一点的余震,必倒无疑”。

  一路走来,嵇少丞在为灾区加快推进科学重建感到欣喜之余,也为次生灾害的隐患和少数群众科学知识的缺失担忧。

  对话

  记者:为什么灾区一些地方看上去郁郁葱葱,还是会发生泥石流?

  嵇少丞:强烈地震使极震区的山体普遍受到破坏,大量崩塌、滑坡积累了数十亿方的松散堆积物。强降雨、余震影响和人类工程活动,使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还具有复杂多变和很强的不确定性。

  记者: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

  嵇少丞:据日本等地的经验,特大地震发生后,其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持续10年左右。

  记者:该怎么应对呢?

  嵇少丞:从政府层面,应完善检测预警系统。比如,在一些重要地方设置监测仪器,对受灾群众安置地进行危险性评估等。对灾区老百姓来说,加强群测群防,全面加强群众防灾自救能力。如果农民建房选址,先找相关专家咨询一下,就可能避免日后重大损失。

  生态恢复重建,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

  情景再现

  7月17日上午,安县高川乡大光包地区,一场泥石流突然爆发。9时左右,在山腰行走的村民张树成,透过雨幕突然发现对面山上地震后裸露的山体开始缓慢向下移动,不到一分钟就成爆发之势,用“比汽车还快的速度”砸向沟底。

  张树成此刻离沟底120米左右,看着泥石流将沟底填平后又直往上漫升,他一愣神,随后向山上狂奔。两分钟后,泥石流终于停在张树成脚下50米处。

  作为地质学家,尽管嵇少丞见多识广,但这一次还是被大自然的移山填海阵式震撼了。

  在大光包沟内的长达两公里泥石流上,他走了一圈,花了一个多小时。测量、观察后,他对陪同的四川朋友说:“最厚的地方有450多米,共10亿立方米的泥石流涌下来。估计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了。”

  1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就是长宽高均为一公里的体积”,嵇少丞解释。

  今年春,嵇少丞到灾区考察时到过大光包,“当时,这块裸露的山体已经开始长出稀疏的植被,结果地质条件不稳定,这块山体的生态恢复还是功亏一篑”。

  但嵇少丞认为这很正常。“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与生态恢复相辅相成。”一些山体要经过多次泥石流过程,地质结构才稳定得下来,同时,植被根系的固化作用又减少了灾害的发生,“这是一个相互博弈到平衡的过程,也是个持续数年以上的过程”。

  在彭州银厂沟九峰村,一块小面积的裸露山体引起了嵇少丞的兴趣:一排排整齐的树苗长得已过人头。当地干部介绍,这是今年春天人工点播的树苗。同时,银厂沟地区从今年开始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一定要选择地质环境适宜之地,方能事半功倍”,嵇少丞向当地建议。

  对话

  记者: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我们如何作为?

  嵇少丞:在生态恢复重建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的服务功能强,但也要有人工修复的辅助,因为在大植被的形成上,人工修复更快一些。

  记者:人工修复该怎么着力?

  嵇少丞:人工修复更多的是用在与人的生产、生活非常密切的地方。可以植树造林,还可以通过工程的措施固定和清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生态破坏的地方,比如在交通道路两旁、居民点周围松动的岩石等,还得靠人工的力量清除。但涉及到涵养水源,最好还是自然修复好些。

  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能对余震有效监控

  情景再现

  今年4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在北京守在电话边焦急地等待。此刻,在四川都江堰市虹口乡,一口钻井的钻头正高速运转着,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李海兵研究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张伟,目不转睛的盯着钻机。10多天前,这个承载着“神圣使命”的钻头探进了龙门山地震断裂层,种种迹象表明,地下585米处发现断裂层中的断层泥,如果确认,无疑找到了大地震的“作案痕迹”。傍晚,岩心取出确认无误。许志琴悬着的心这才落地。 7月20日,嵇少丞来到钻场。此时,钻出断层泥的一号钻井已完成工程任务,旁边200米处,今年6月开工的二号钻井正在加班运转,向地下奋力掘进。

  看着钻场边 “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得到”的标语,嵇少丞的眼睛又有点湿润了。

  “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监视和预警能力,中央政府用行动来说话。”嵇少丞回忆,去年7月12日,有关部门向国家领导人提出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1)的建议书,国务院领导第二天就作了重要批示。去年11月份,国家投入上亿巨资实施该项目。

  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许志琴院士,嵇少丞也参与到该项目的研究中。

  当项目总地质师李海兵小心翼翼地打开这块断层泥样品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激动:黑色的胶泥状样品上,这次大地震应力运动的逆冲痕迹清晰可见。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大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左右时间找到最直接的地震痕迹!这对研究认识汶川地震发生机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嵇少丞说。

  然而,更让大家激动的还在后面。通过一号钻井一个多星期的钻探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泥厚达20米!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断层泥,“也就是说,从远古到今,龙门山系发生了2000次大地震。这充分说明,这个地区地质非常活跃,是地震多发带。”嵇少丞说。

  在查看了二号钻井的工作进展后,嵇少丞对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历史事件非常自豪,“完工后,我们将在两个井内安放地震探测仪器,进行井中地震监测”。

  对话

  记者:对地震做到准确预报为什么很困难?

  嵇少丞:人类可以把宇航员送到月球上,但因为地壳坚硬且构造复杂,目前对地下还知之甚少。因此,要准确预报地震还是个国际上公认的难题。

  记者:对大地震活动断裂带进行科学钻探,能够达到什么效果?

  嵇少丞:这种科学钻探可以获得地震最直接的信息和科学数据,帮助人类理解地震形成机理、捕捉余震直接信息和前兆。

  记者:也就是说,对余震具有一定预警能力?

  嵇少丞:对。通过放在井里的仪器,监视断层带岩石流体压力、气体压力和成分的变化,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达到对余震的监控。

  人物名片 嵇少丞,加拿大籍华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研地震、地质学,在国际地质地震学界有较高声誉,是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学者)获得者。目前参与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承担“青藏高原东北缘抬升与隆起机理研究”项目;同时,参与国家投资在研项目“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研究。著有《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等著作。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