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华商探路“白色清关”
华商的转型路,离不开中俄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建立正常的营销网络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关健斌发自莫斯科 “如果说当年一些华商选择‘灰色清关’是万般无奈中的无奈。
8月11日,一位在俄打拼了10多年的华商代表语气坚定地“下决心”。
“灰色清关”,指的是长期以来在中俄贸易中存在的,华商委托不出具正式海关报关单和税单的俄罗斯“清关公司”,完成发货、收货中间环节的情况。今年6月底,俄有关部门以“销售走私货”为由,突然关闭了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并封存其中货物,这给市场内主要经营者——在俄华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直依赖“灰色清关”的在俄华商如何继续在俄市场中生存?未来之路应如何走?在俄罗斯中国总商会邀请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在俄中资机构、华人团体等百位代表召开的“在俄华商未来之路”研讨会上,“白色清关”是他们给出的唯一答案。
华商陷入“连环计”?
让华商对“灰色清关”彻底绝望的消息来自8月10日。当天,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区长尼古拉·叶夫季希耶夫对外界透露,“莫斯科市政府将于今年9月开始拆除切尔基佐夫市场上属于莫斯科市地段的建筑”。
此消息打破了此前一直声称“切尔基佐夫市场老板正在给俄高层做疏通工作”的传言。
8月14日,俄《生意人报》又披露,莫斯科东南区政府已收到附近大量居民的投诉,他们对位于本区内的“莫斯科商贸中心”最近向中国商人出租了几千个摊位表示不满。这意味着,从切尔基佐夫市场撤出的华商进入莫斯科其他市场的举动已引起了当地商人和居民的一些不安。
“华商在其他市场找摊位,因为大家想把自己手上的货尽快出手兑现。”一位在俄华商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道,但实际上,由于从切尔基佐夫市场拉出来的部分货物还是通过“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的,它们的“天生性缺陷”使之随时可能遇到再次被查扣的危险。这位华商不无担心地说,从某种意义讲,这些货物似乎陷入了“连环计”,不能完全排除俄强力部门再对“一只蚂蚁”流出的货物“穷追猛打”,搞“秋后算账”。
决心告别“灰色清关”
俄罗斯中国总商会副会长王春荣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前,华商在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内存放的大部分货物已被拉出,但货值最大的裘皮大衣等贵重商品还有部分留在市场内。在货物转移的过程中,市场内警察、保安、管理员甚至是搬运工也对华商层层盘剥、敲诈勒索。不过中国驻俄使馆和协调小组成员对此进行了直接干预,尽可能减少了华商的利益损失。
“在俄华商再不能走‘灰色清关’的老路了!”一位损失近400万美元的华商痛心地说。令他和同伴们后悔的是,其实中国驻俄使馆和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等部门很早以前就提醒华商注意俄方相关政策的调查,尽快放弃“灰色清关”的做法,但华商们都没想到俄方的清查会来得这么快。
尽管以往“灰色清关”让在俄华商在切尔基佐夫大市场收获颇丰,但据记者了解,在中俄民间“灰色清关”贸易中,大市场管理者的利润占比为80%左右、运输公司和灰色清关公司的利润占比超过10%,而在俄华商的利润占比仅为3%-7%左右。实际上,华商成了“灰色清关”公司、俄国内腐败和不法分子的“提款机”。
转型路需要中俄合作
那么,关闭华商货物云集的大市场后,在俄华商未来如何发展呢?多位近年来一直坚持“白色清关”的在俄华商开始通过自身经历鼓励其他华商走“正规清关”的道路。他们呼吁,在俄华商需要改变经营模式、打造自身品牌、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维权意识。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按照一般俄方法律规定的“白色清关”程序,通常会因长时间拖延华商正常收货时间而造成“合法的损失”。因此,在涉俄企业和在俄华商加强自律的同时,两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中俄双方应在海关合作机制和经贸合作机制的框架下进一步密切配合,建立正常的贸易通道,为中俄商人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双边贸易平台;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贸易促进机构应切合帮助中国企业在俄建立正常的营销网络,树立自己品牌的良好形象。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服装在俄服装市场的份额为31%左右,而且许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已成功进入俄高档商场,这表明俄市场对中国商品需要量还很大。“所以,完全放弃俄罗斯市场对国内涉俄企业和华商而言未必是最佳选择。”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说,而合法经营的贸易通道事实上已有尝试。
她指的是2006年8月1日,中国在俄罗斯投资建设的中国“友谊”海关保税库。这是经俄海关批准的第一家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海关保税库,由俄海关直接配备工作人员,提供通关服务。在其当年的开业典礼上,俄联邦海关署署长亲自向经营者——中国欧洲商业开发投资管理中心颁发了保税库营业许可证。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