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一场惨败,直接引发了“中国篮球倒退二十年”的恐惧——如果你相信网络上流传的声音,是对现状真实写照的话。
这并不是唯有中国男篮的一个崩溃之周,奥运会一周年纪念才过去一周,我们迎来的是三大球国字号球队在各个赛场的挫败:中国青年女足亚青赛前三名都不能进入,失去世锦赛资格;中国成年男足出征东南亚,逼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个我们向来认为是“亚洲三流”的鱼腩对手;中国男排倒是三连胜获得世锦赛资格,但是主场跟泰国打得战战兢兢,主教练周建安相当不满;有着最骄人传统的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香港站比赛上也只能屈居亚军。
三大球,是一个有些古老的体育分项概念,但是在中国有着特殊社会意义,是新中国体育传承里不能忽略的概念。北京2008刚过去一年,三大球表现如此,似乎有些煞风景。于是批评的观点再一次暗指体育运动管理者:为什么完成北京奥运会任务后,投入减少了?为什么要节约成本,不聘请高水准的洋帅,因陋就简地拿着土帅来凑合,结果牺牲了比赛成绩?哪怕对于中国男篮、中国男足和中国青年女足的集训体制、备战计划和临场调度,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批评和质疑。
这些批评都有各自的道理,至少“亚锦赛中国男篮史上最差比赛”,以及“史上最差中国青年女足”等描述上,估计和现实相去不远。可是如果一定要追究眼前成绩滑坡的问题,问责管理者的失效,那将陷入一种体制悖论。
倘若以往形成的计划体制,对三大球这些社会影响力巨大、管理要求复杂的集体项目有着诸多限制的话,后奥运时代本就应该是管理者放松管制,让这些项目回归市场的时候。一旦放手,即时成绩上出现的阵痛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一旦放手,就应该坚决彻底,不能犹豫不决,覆水怎可回收?成绩上出现些颠簸,大家忍着点吧。
倘若无法忍受成绩起伏,那就一切照旧,别指望中国真出现职业体育,更别指望中国职业联赛能有朝一日赶英超美。
后奥运的阵痛,在这不期而至的一周集中体现。
忍受阵痛的雅量,中国体育迷肯定具备,只是当需要忍受的不仅仅是暂时的失败,失败的同时还暴露出更多问题,那就值得深入检讨了。男篮亚锦赛惨败给实力未必超群的伊朗,郭士强、易建联和朱芳雨们一夜间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这仍然只是问题的表面。看看中国男篮是怎么输的:多点的强力突破,打得中国防线支离破碎,进攻上的呆滞单调,又完全无法给对手形成压力。
郭士强或许是一个太嫩的教练,但是清楚地分析一下这些队员的实力:外线选手的技术特点雷同,内线选手技术特点的缺乏,以至于全场下来只有一个王治郅能靠单打独斗拿些分数。这样的比赛并不偶然,因为身高力量之外,篮球技术上我们明显落后对手。曾经在亚洲有身体又有技术的中国男篮,确实已经在技术层面上倒退,所以央视转播画面上,都能出现观众对“后场选手类型单一”的感叹。
因为CBA联赛不可能培养出有技术功底的国手,国手们进入职业联赛之前,在更低年龄阶段就应该打下技术底子。姚明和NBA的光影,掩盖了许多CBA的问题,例如CBA各支球队风格的千篇一律,带来变数的往往是外援。然而CBA的痼疾,更源自青少年以及草根培训的缺失——一段真空摆在我们面前,传统体校体制的消失、新类型的草根体育培训的恶性缺乏。
篮球如此,足球更是如此,排球也是如此。足球国字号代表们,不缺身体,然而技术上的滑坡倒退,真正是“倒退二十年”,打法千篇一律,选材千人一面。排球同样好不了多少。女排不缺身材力量出众的大个子,却再也找不出当年张蓉芳那样技术优异的高手。身体提升,技术下降,根子都在青少年培训时的真空期,或者是在那个年龄阶段就盲目追求成绩的功利动机。
体育迷能够接受短期成绩的下滑、三大球在一个后奥运时间段的挫折,可是金字塔基的松垮、甚至阴河暗涌,才是在国字号球队受挫、职业联赛良莠不齐之下更深层次的威胁。回归计划体制或许能治标,但真正治本的那一针,要穿透两层隔膜,直入内核,才有可能触及根本。这是体育行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属性。博客原文 (来源:人民网-体育频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