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出现惊人反弹 应谨慎预防另一次衰退
《经济学人》印刷版2009年8月13日当期封面故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雪报道 导读:亚洲新兴经济体正率先走出衰退,当西方世界的增长率可能处于较低水平之时,亚洲经济体目前的反弹只会更有益处。
低估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反弹性永远得不偿失。1997至1998年期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随后又在2001年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外界都预测亚洲经济会长期处于探底阶段——然而,它们却如猛虎般迅速跃起。今年年初,人们认为这些出口依赖型经济体只有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之后才能恢复活力。但是现如今,在西方国家消费支出仍旧虚弱无力的时候,亚洲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不断地减弱,开始反弹,而且速度惊人。
目前已经公布二季度GDP数据的四个经济体(中国、印尼、韩国和新加坡),按年利率计算增速超过10%。日本经济增长虽然没有如此快,但看起来比欧美国家恢复得要快。亚洲经济为什么能快速反弹?
一些西方怀疑论者认为(这种反弹)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他们声称中国的经济反弹只是又一个骗局。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必定弄虚作假:GDP的组成部分说不通,并且总是早早地公布数据,令人可疑。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衰退程度可能比官方数据显示得要严重。然而其他一些不易操控的指标证实了中国经济确实迅速恢复了:上半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上升了11%,去年剧烈下滑的发电量重新增长;汽车销售量比前一年高出70%。
此外,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亚洲不可能参与一场统计造假。第二季度,韩国GDP增幅折合年利率为10%;台湾经济的增幅可能更大;印度由于出口额较少,所以本身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较小,而且其工业生产总值也同样增长了;那些较小的亚洲国家的产出仍低于去年水平,但在经济转折点,我们应该关注季节性的变化。
景气时节俭 不景气时刺激
亚洲经济快速反弹有多种原因。一是制造业在亚洲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汽车业、电子行业等跌起来快但涨起来也很迅速;二是2008年后期亚洲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全球贸易融资的枯竭,但现在信贷已经开始回流;三是亚洲各国(除印度外)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银行体系相对比较稳健,这一点最重要。私营部门借贷额较少,使得家庭与公司更热衷于花费政治的救济款;亚洲的银行比西方国家稳健,也有能力提供更多贷款。过去十年中,亚洲的谨慎态度没有能够使之逃离全球性的衰退,但它使亚洲的财政与货币武器更加有效。
在过去20年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接近于8%,是发达国家的三倍,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当西方世界的增长率可能处于较低水平之时,亚洲经济体目前的反弹只会更有益处。亚洲无法代替美国消费力。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消费支出的增长。今年新兴亚洲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增长会完全抵消欧美地区的支出减少。这种从西方到东方的消费转移将有助于重新平衡世界经济。
北京、曼谷和班加罗尔:谨防傲慢
用各种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亚洲各国决策者现在面临两个难题:首先要遏制资产泡沫,其次就是要提升国内消费。亚洲的地方证券和所有权市场正开始涌现泡沫。决策者不愿意让本国货币对美元的升值过快意味着他们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由美联储决定的,因此还过于宽松。长期挑战是,一旦政府的财政刺激方案消失,亚洲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除非出台促进国内消费的经济改革方案。
两大问题的部分解决方案是允许汇率上浮。如果亚洲国家的央行停止囤积外汇储备以压低本国货币币值,将有助于遏制国内流动性。坚挺的货币也会使出口导向型增长向内需拉动型增长转变,并提高家庭的实际购买力,也能使西方贸易保护主义者们闭嘴。
傲慢是最大的隐患。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之差逼近9个百分点(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警告美国其过于松弛的货币政策(而美国已不再指责人民币被低估)。但是,如果亚洲经济复苏使得政客们认为,没有必要调整其汇率政策或进行经济结构改革以拉动消费,那就大错特错了。1997年金融危机后,亚洲主要国家经济的迅速反弹使决策者滋生了自满情绪,并推迟了必要的改革,导致它们在应对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更加脆弱无助。因此,谨防傲慢是正确看待亚洲经济快速反弹、预防另一次衰退的忠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