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调查报告:以小城镇建设作为刺激农村消费突破口

2009年08月19日05:4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以小城镇建设作为刺激农村消费突破口

  ——七省市农村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一、我国农村消费难以启动的根本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凸显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紧迫性:一是在内外需之中由偏重外需向偏重内需转型,二是在内需中由偏重投资需求向偏重消费需求转型,三是在消费需求中由偏重城镇消费向偏重农民消费转型。

从长远看,只有农民的消费需求得到有效地启动,才能对冲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缓解经济二元结构矛盾,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解决农村消费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正确地了解农村当前的生活、消费状况。为此,我们课题组专门组织调研 ,于近期在全国选取7个省市300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果显示,开展小城镇建设将能够在较短时期内以政府较低的财政支出成本撬动农村消费需求,并为未来城市化发展起到良好过渡作用。

  通过在七个省市39个乡镇开展座谈、调研活动,我们认为,农村消费难以启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根本原因:

  1.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消费能力不强

  以每户四口人计算,抽样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大约在3500元左右,远低于2008年全国4761元的平均水平。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同省市城镇居民的1/4左右。农民收入偏低是农村消费市场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

  调研结果显示,年收入9001-12000元和15001-20000元的家庭比重较大,存在着明显的收入断层。少数富裕户消费倾向偏低,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由于购买力不足,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

  2、社会保障有待完善

  ■

  调研发现,农村消费存在着“四大难”,按顺序排列分别为:上学难、盖房难、治病难、婚丧难。这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幅度还不够,农民教育、医疗费用负担依然沉重,同时还要储蓄用于防老,挤压了农民的消费空间,即期消费受到抑制。

  3、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畸形消费

  ■

  农村在婚丧嫁娶重要场合相互攀比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许多地方的农村消费观念存在自给性、封闭性和非理性。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他们存在一些消费误区。如在重点节日时和婚丧嫁娶重要场合过度消费,更有甚者讲排场,摆阔气,不惜举债大操大办。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现象。有79.1%的受访农民认为农村现在的婚丧嫁娶过于浪费;87.1%的农民认为随礼风气越来越严重。这些畸形消费观念制约了农民正常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消费环境不佳制约消费需求

  调研表明,农村的消费环境仍然落后:

  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跟不上消费需求。调研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交通、通讯、自来水等普及率远低于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 影响农民的基本生活消费,目前农村家电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要落后10年。

  其次是农村消费市场体系不健全,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庞大而分散,而与之相配套的流通体系却无法满足需要。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强, 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更加严重, 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消费安全继续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

  再次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农村集贸市场基本上都是以私营个体小店为主,规模小而分散,配套设施差,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售后服务无法保证, 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

  二、三大刺激农村消费政策效应评估

  调研中,我们针对现行的惠农政策以及消费热点进行了重点关注,得到以下相关结论:

  1、“家电下乡”政策长期效果有限

  “家电下乡”是继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后,首次对农民在消费领域进行直补,是改善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农村内需的“试水”之举。“家电下乡”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呢?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家电下乡”对于短期内扩大农村消费、缓解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成效,但长期看政策效果有限。

  ■

  调查结果显示,65%的农民不会因为“家电下乡”政策购买家用电器或者小汽车。

  ■

  调查还显示,虽然有53.93%的农民已经购买彩电5年以上,但是只有10.63%的农民打算1年内更换,69.97%的农民表示3年以后更换彩电。由此看来,“家电下乡”优惠政策真正刺激的是那些“原本要买”或部分“可买可不买”的农民的消费,而七成左右的农民家庭并没有因家电下乡政策而增加消费。

  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从政府给下乡家电规定的价格看,即使最便宜的电冰箱在除去政府补贴的那部分,也要卖人民币948元, 这相当于官方所公布农村家庭去年人均收入的20%。最便宜的洗衣机除去政府补贴后的售价为409元, 几乎相当于农村家庭去年人均收入的8.6%,所以,购买这两件家电将花去一位农民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还多。由此看来,不论是家电消费还是内需拉动,真正的、长期的增长动力还是来自于农民收入的真正提高。只有实际收入真正增加了,农民潜在的需求才可能变成现实的消费。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刺激消费潜力巨大

  ■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六。如果政府为农民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与养老保险,人们没有了治病与养老的后顾之忧,36%的农民愿意增加5000元以内的消费支出,54%的农民愿意增加2000元以内的消费支出。

  国家统计局曾进行过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以调查结果为基础,以每户家庭四口人计算,假设平均每户家庭愿意增加3000元的消费支出,则每个人增长750元消费支出,全国7.2亿农村人口将增加5400亿元消费支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将带来1万亿元以上的消费需求。可见,农村人口消费潜力十分引人注目,这个潜力的释放,将对我国新阶段扩大内需战略产生决定性影响。

  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的长期缺失严重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只有努力争取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才能在启动农村消费大市场上取得重要突破。

  3、小城镇建设对农村消费拉动作用潜力巨大

  ■

  调查结果显示,70.7%的农民不愿意失去土地将身份转变为城镇居民,但是,在保留土地的前提下,有61.5%的农民愿意在政府资助下实施集中居住。这表明,在目前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城市化并不现实,相反在保留农民土地的前提下推进小城镇化速度将会很快。

  小城镇化对农民需求的最大促进作用将体现在房地产。调查显示,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63%的农民选择在乡镇或者县城购买楼房;如果乡镇政府做好统一社区规划,鼓励在乡镇买房,65%的农民认为价格在500元以内可以接受;如果县政府做好统一社区规划,鼓励在县城买房,76.1%的农民认为价格在1000元以内可以接受。

  参考调研数据,假设全国有50%的农民需要建房,以8000万户为例,按照目前农村建房标准和市场状况,农民建设一套200平方米的住房大约需要10万元。如果每户补贴5000-10000元,需要财政补贴4000-8000亿元,能够拉动农民住房消费8万亿,杠杆比为10-20倍。如果10年完成建设任务,每年需补贴400-800亿元,即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的0.65%-1.3%,可以拉动住房消费8000亿元。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对建筑材料的需求,还能带动对家具、家电等消费品的需求,极大强化家电下乡政策效果,进而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三、城市化建设是启动内需的最重要力量

  城市化不仅会带来大量的市政、交通和住房投资,还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只有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为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具体来说,城市化对消费需求增长有四大影响:

  1、城市化可以改变社会消费心理,推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城镇与乡村的消费心理开始不断向城市靠拢或趋同,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城市化从不同层面改变着社会消费心理,它与收入提高、消费环境改善等因素共同构成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一是农村消费心理向城市的趋同,二是小城镇消费心理向大城市的趋同,三是大城市居民自身的消费心理转化,逐渐认同国际化城市的标准。

  2、城市化能够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农村人口流到城市后,生活必需品的自给率大大降低,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消费需求必然扩大。此外,农业人口转移后,收入水平的提高过程既是消费需求数量增加的过程,也是需求层次提升的过程。农业人口进城后,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需求质量和需求内容也会“升级换代”,从而拉动市场需求不断扩张。目前,我国农业人口的年人均消费支出只接近城镇人口年人均消费支出的1 /3。据测算,如果一年内城市化人口增量达到了农业人口的1%,在当年将增加居民消费需求351亿元。

  3、城市化对居民消费产生“累积效应”。据测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到120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并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源泉。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城镇居民消费对城市化的弹性非常大。所以,将来的城市化改革必须要保障这种“累计效应”的持续性。

  4、城市化带来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进而影响居民消费。城市的大工业体系发展,为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服务业的变革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居民消费。一是产业内容的创新。城市化带来消费心理与内容的不断更新,进而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商机,在客观上起到了“供给创造需求”的作用。二是产业模式的革新。人群的集中带来新的城市商业模式探索,最大程度上发掘了居民的潜在需求。三是通过城市边界的扩张,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得城市服务业网络逐渐延伸到农村地区。

  四、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城市化的桥梁,

  更是近期内启动农村消费的突破口

  加快小城镇化建设,不仅为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经济刺激政策找到了落脚点和切入点,而且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找到了结合点,可对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

  首先,虽然城市化是启动消费的重要力量,但是受发展的局限,我国城市化进程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盲目发展城市化,只是将农民的身份转换成城镇户口,没有工业经济和产业集群为依托,只能带来新的发展上的不协调,对启动消费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家电下乡”政策短期内刺激了一部分消费需求,但只是使一些“未来消费”得以提前实现,一旦停止该项优惠政策,农村家电消费将会出现一个短期停滞期,而如果长期在农村实施政策优惠,有可能形成新的“双轨制”,负效应更大。

  第三,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保,所需财政支出大,所费时间长,而且撬动的农村需求依然不及小城镇建设。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资源一直以城市为投入的重点。2008年全国财政支出62592.66亿元,只有大约430亿投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中。截至2008年,全国只有5595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仅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缺口一项,按农村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有1亿人计算,以一年720元的基本养老金标准,这项支出就需要占到2008年财政收入的1.17%左右,考虑到医疗体系及其他相关的支出,仅靠政府每年的财政补贴,预计未来几年内覆盖农村的社保体系难以建立起来。

  除了上述三大政策之外,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显然也是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但这显然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短期内难以找到有效的着力点。当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多,压力加大。一是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就业不仅难以增加,而且已就业人员面临失业和减薪的压力。二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近几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而今年农产品价格对农民的增收拉动作用有限。短期来看,依靠农民增收扩大消费显效缓慢。

  因此,针对农民对住房消费热情很高的特点和存在的巨大潜力,我们建议选择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就业和撬开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

  五、如何切实开展小城镇建设?

  基于中国当前发展现状,开展小城镇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切忌一刀切,也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坚持以下两条原则:一是政府引导。撤并村组和加强城镇建设涉及环保、基建、经济与社会方方面面,需要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并利用财税和金融手段,加以有序引导。二是农民自愿。对不同的农村家庭来说,其劳力结构、居住偏好和经济状况都不一样,不应该强行划一进行工程搬迁,以免带来新的工程腐败和社会问题。

  具体实施时,建议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1、中部先行,稳步推广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区域都适用“撤并村组、乡镇居住”的政策措施,因而需要选择局部地区进行先推先行。从目前的情况看,中部先行的条件比较成熟。在中部先行的同时,其他地区也要稳步推进。

  2、政府扶植,在小城镇建造农民买得起的住房

  可以通过宅基地换住房、按合理价格征收农民宅基地、免收土地出让金、国家给予一定补助等方式降低居住成本,控制住房价格,使农民能买得起,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

  3、注重与农村现有政策的配套和衔接

  比如农村低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支农惠农政策应当继续实施,确保农民既有利益不受损,同时通过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逐步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

  4、给予失地农民相应的社会保障

  对宅基地被征收,举家迁往乡镇的农民,应当给予政策倾斜,由国家解决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还可以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换福利保障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出台配套措施,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民就地创业。

  附件:调查背景说明

  我国一般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江西、安徽、河北、辽宁、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四川13个省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因此,我们在这13个省内选出了黑龙江、辽宁、河南、安徽、河北、山东6个省作为样本。并在当地选取农民人均收入属于中等、中等偏下和落后水平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具有代表性。因此,样本地区基本可以代表整个省的农村现状。

  此外,选择浙江作为样本,主要是想了解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当地的农民在缺田少土的情况下,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以及他们对农村的期待、看法,从而有助于较全面了解农村消费市场的情况。

  本次问卷共发放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11份,有效回收率达83.7%。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

  执笔:郝彦菲 高辉清 胡少维

  内容提要: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与目标之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启动农村消费不仅是当前对冲外需下降压力的选择,也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七省市农村消费现状和启动困难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对现行政策的效应评估。我们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是“家电下乡”政策短期内虽然刺激了一部分消费需求,但是长期来看效果有限,而且容易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二是农村社保体系完善后,带动的消费潜力惊人,但是受财政支出制约,社保体系只能稳步推进,短期内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作用有限;三是农民对小城镇建设热情很高,通过财政支持小城镇建设,可以用较低的财政成本撬动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而且对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起到过渡作用。因此,我们建议选择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就业和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并对此提出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