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岂可少读鲁迅(图)

2009年08月19日07:1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日报
  ○新闻闪回:北京消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齐世明文:正在进行时的2009之夏,有两点“可圈可点”之事,一为热,北国三伏之热,真是秋后一伏热死人——秋老虎嘛,堪称58年之最;二为少,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刀一挥,鲁迅作品少得可叹!

  置一片溽热之间,笔者不知怎么想起老人家那句名言:七八年再来一次……被毛泽东赞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恐怕就是七八年被“折腾”一番——“重评鲁迅”;“全面分析和理解鲁迅”;“鲁迅过时了”;甚至于“鲁迅真的死了(倒了)”……一阵阵雨骤风急,一重重潮来潮去。
今日之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与其相伴的“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语文课的"鸡肋"”,什么校园里流传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统统不过是七八年前“鲁迅过时”论的变种罢了——借用先生的话,是谓“沉渣的再泛起”。

  又不知怎么,笔者似乎灵光一现,想到:某些人七八年“折腾”一番鲁迅,似乎总是在借鲁迅“说事儿”,说现实的事儿。山东一中学老师无意中露出“端倪”:“课本里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通过什么“别的方式”?连最有学习时间的中学生都要少读或不读鲁迅,陷于“娱乐至上”与物欲洪流之间的人们,何谈学习鲁迅(的精神)?

  其实,鲁迅作品是否过时,最应归属假想问题之林。纵目世界,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文章?

  在上述假想问题中,是不是从心底敬重鲁迅,面对欲火熊熊的世界,能不能以鲁迅对精神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一句话,能不能以精神的鲁迅看待和改造我们“金”风越刮越猛的现实?这,恐怕真是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之问,社会之问!

  笔者在拙著《世明圈点300篇》之“跋”中曾写道:一从那古希腊经典神话中的“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统治欲极强的物欲之鬼就跳将出来,冲到我们面前,他凶神恶煞,要吞噬一切,首先把人们逼到角落里,让你惶恐,让你自卑,让你感到从未这样饥馑,从未这样渺小,让你感到冷得直发抖……

  在这彻骨的“寒冷”之中,人们不再安贫乐道了,不再追求形而上了,变得冷漠了,残酷了,没有“底线”了,荒淫无耻了……

  再一番茫茫然四顾,人文精神沦为乡间厨房里旧桌子上的破抹布,温文尔雅变成远离权力利益、远离“人脉”“关系”纯属“弱势群体”的唯唯诺诺,文化文学堕成经济大轴戏主宾席赔笑脸的倒水丫头……

  此情此景,“硬”的鲁迅才会改造人们“软”的精神,“站”的鲁迅才会拽起“孔方”面前“跪”的现实,“正”的鲁迅也才会挺直越来越多“斜”的脊梁!鲁迅精神与鲁迅作品,是中华民族血中的钙,汗中的盐,当下,缺钙的还少吗?

  回到鲁迅作品在校园里似乎面临尴尬的问题,其实“解牛之刃”还在于教育的出发点与选材。为何不能适应孩子们的生理与成长历程,循序渐进地学习?比如从安排鲁迅的诗歌、散文开始,那令人情迷的《社戏》、《故乡》、《风筝》……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