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口号是烙着民族文化印记的一种体育文化,对这一特殊文化现象进行过专门研究的襄樊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周红萍说:“体育口号与标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个时代不同的体育口号及其演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成就和全面的观念进步。”
体育口号之变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人生能有几回搏”、“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哪怕不是体育迷,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对这些体育口号耳熟能详——这些体育口号一度是社会的热门用语,借助着体育的特殊感染力和冲击力,在数十年的传诵与传承中影响了几代人。
中国的世界冠军已由“民族英雄”变为“平民偶像”,他们受社会尊崇的程度不断降低的过程,正是中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名运动员,拿个世界冠军或者破个世界纪录,也能引得举国欢腾,甚至被称为“民族英雄”。陈镜开和容国团就享受过这样的殊荣。
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为中国打破第一个世界纪录;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他们得到全国人民的崇拜。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口号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其间,中国的媒体和国民喊出:“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的突破,起到了鼓舞民心、提升全民族士气的作用。”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说。
73岁的魏老是新中国奥林匹克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亲历了全部10届全运会。
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中国运动员不但以51枚金牌获得奥运金牌榜第一,还获得120个世界冠军,打破16项世界纪录。到这一年底,中国运动员创超的世界纪录已从陈镜开的“1”写到“1191”,获得的世界冠军已从容国团的“1”写到“2283”。在这些数字呈几何级增加的过程中,中国的世界冠军虽然依然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喝彩,但已不再是全民崇拜的民族英雄,更多的冠军们过着路人不识的寻常生活。
从“革命加拼命”到“健康重于金牌”的口号演变,反映了中国体育运动观念的变化与进步,这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中国体育发展历史中的两句经典口号。
1981年,中国男排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大学生热血沸腾,自发在未名湖畔庆祝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喊得最响亮的体育口号就是“革命加拼命”。当时,举国体制逐步成型,专业培训体系下的运动员,除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外,还有“不怕苦、累、难,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的“三不怕五过硬”。到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轻伤不下火线”仍是体育界常用的励志口号。
毕雪梅说,新时期之前,体育在很多时候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含义,而新时期后,体育自身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比如体育与人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进步,北京奥运会的东道主没有提“誓夺金牌第一”,而是喊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健康重于金牌”的人性化理念在北京奥运会上也得到生动诠释:中国体操队为了李小鹏和杨威等人的健康而毅然放弃了跳马单项比赛……
毕雪梅认为,如果把体育口号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口号背后的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印记。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自信与自强;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信心不足、步子不大,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她说:“如果说前两个阶段还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认,那么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21世纪之初,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发展、日益强盛的中国,正在给世界一个惊奇,无论在奥运赛场还是在世界舞台上,中国都已经显得自信而从容。”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对发展足球运动的指导思想,更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思想,这种理念在新中国的体育口号中贯穿始终
中国各个时代的体育口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体育口号,甚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都包含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战略思想。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官方”和“民间”的口号,都反映了健身运动、增强体质的理念。
正是在这种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战略思想下,新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半个世纪前,中国人的主要锻炼方式还是跑步,运动场地多是空地,器材也多是“手工”制作;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国人均体育场地超过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3.4亿,全国社区体育指导活动站超过20万个,农民健身场地已近18万个…… 文图均据新华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