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明
8月17日中国钢铁协会宣布,与澳大利亚FMG达成协议,今年下半年铁矿石粉矿干基离岸价每吨度94美分,比去年降价35.02%。这一降幅比今年中国以外的标杆价格多降了约2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参加铁矿石年度定价谈判以来首次得到比亚洲其他钢厂更优惠的“中国价格”,实属来之不易。
FMG是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生产商,经过数年建设,于2008年年中投产,今年上半年铁矿石产量1544万吨,预计全年产量4000万吨。公司的铁矿石几乎全部出口到中国。FMG为收回前期巨额投资,亟需尽早扩产,扩大收益。因此,与中国达成降价35.02%的协议,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但目前最大的悬念是,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全球铁矿巨头是否会接受这一“中国价格”呢?
代表中方参与谈判的中钢协表示,还将参照与FMG谈判的模式,与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进行谈判。这是否意味着中方也将给其他铁矿生产商提供一些“胡萝卜”以换取它们给中国更大的降幅呢?与FMG只对中国供矿不同,其他矿山还对亚洲和欧洲其他钢厂供矿,而它们已经与其他钢厂达成了降价33%的价格协议,因此要它们认可“中国价格”难度很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进口国,最大的买家理应得到最优惠的价格。而在矿山方看来,铁矿石谈判是公司对公司签合同,而非与国家定协议。以公司购矿的规模而言,新日铁、JFE、安赛乐-米塔尔的购矿规模并不亚于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如果以国家和地区区分,按进口量多少确定价格,就意味着日本得到的价格应比韩国便宜,而韩国价格应比台湾便宜。矿山方坚持:同一矿山对所有与之有长协合同的钢厂不论大小一视同仁。在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利益立场针锋相对的情况下,很难简单地对铁矿石谈判定义是非对错。
中钢协曾表示,一旦谈判结束,全国铁矿进口将实行谈判确定的“统一进口价”。在与FMG达成降价35%的协议后,中钢协似更无可能接受日韩等钢厂与力拓达成的33%降幅。但若其他矿山方坚持不同意对中国钢厂降价35%,则“统一进口价”仍无法实现。
与其他矿山的年度价格虽然未定,但从其他矿山的铁矿进口却仍在持续。实际执行的临时结算价格多为澳矿降价33%,巴西矿降价28%,或按现货价格,或按指数价格等。如果与其他矿山方长协谈判始终未果,则这些临时价格终将变成实际价格。目前现货价格高涨,这也为矿山方拒绝更大的降幅提供了筹码。
FMG降价35%虽好,但FMG今年对中国供矿不会超过4000万吨,而我国今年进口铁矿石将超过5亿吨,其中约3.5亿吨将来自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因此与这三巨头的谈判结果将是铁矿石谈判的重中之重。若与三巨头谈判未果,则我国钢厂只能自谋生路各自与其签约,这样中方原来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构想,恐将落空。
中国与FMG达成降价35%的协议说明,矿山方并非铁板一块,其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为中方今后的铁矿石谈判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如何打破三巨头对铁矿石市场价格的垄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钢协要求比其他国家钢厂更优惠的价格必然引起其他钢厂的不满。如果说以往铁矿石谈判中,我方与亚欧其他钢厂是“利益同盟”的话,今后各家钢厂将更加各自为战,其他钢厂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利益不顾中国钢厂的利益向矿山方“放水”。而这次FMG与中国的协议也被其他矿山视为“放水”。澳洲舆论已将此与中国华菱集团持有17.5%的股份并拥有一个董事席位联系起来,这对今后中资收购澳大利亚公司,也会有不利影响。因此,在铁矿石谈判中,中国要想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会受制于各种复杂因素,只图小进,不图全胜,也许是更现实的选择。(作者为新华社信息部首席分析师)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