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我军在裁减员额100万的同时,组建了一个最年轻的兵种——陆军航空兵。从此,我陆军只能在地面机动作战的历史结束了!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丽日,陆军之鹰羽翼渐丰,地位日益凸显,在几次编制体制调整中,都成为重点“扩容”的对象。
总参陆航某团是我军第一支武装直升机部队,如今已发展成为能够快速投送、精确打击、有效制空和适时保障的低空劲旅。让我们走近这支部队,欣赏一曲铁翼飞旋间奏出的嘹亮战歌。
总参陆航某团是我军第一支武装直升机部队,诞生20多年来,宛如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从训练场、演习场到执行多样化任务的战场,在“一树之高”的空地之间留下了一道道壮美的航迹。
陆军之鹰在上百盏马灯的照明下起飞 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一场倾盆大雨刚过,地面积水未干,天边惊雷滚滚。华北某机场机声隆隆,铁翼飞旋。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团长蔡有固率先驾机刺破黑色的夜幕。
当晚的训练课目是夜间低空飞行,风险高,难度大,天况差。然而,笔者在外场指挥塔台看到,指挥人员镇定如常,电脑屏幕上每架直升机的位置和飞行姿态清楚显现,各种作战数据一目了然。
同是夜航训练,这个团刚组建时,由于没有地面夜航设施,他们买来马灯,用油漆涂上红、黄、绿颜色,代替跑道灯。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硬件设施和现代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训练理念的变迁。过去,评价一位飞行员“飞得好”的标准是看基本技术动作是否娴熟,飞行是否平稳。而现在,有针对性的战术动作完成得好坏才是“硬杠杠”。尤其是新的训练大纲颁布以来,一系列有实战价值的高难战术动作,成为全团飞行员的精训课目。
“空中轻骑”与金戈铁马实现天地呼应 2009年盛夏,华北某平原,一场近似实战的演练即将开始。然而,天上乌云密布,风雨欲来。地面战斗打响了!兄弟部队看着天空,心里暗忖,陆航的部队能不能来?这时一架架武装直升机在该团副团长张治林的带领下,准时出现在上空。一枚枚导弹从直升机上如利剑出鞘般地射出,呼啸着直扑目标。兄弟部队请求演习指挥部给陆航团的战友们记功。
然而,陆航团组建之初,与地面部队在几次演练中发生不协调现象:地面部队强调“随时出动,指哪打哪”,陆航部队则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地面部队要求快速机动,陆航部队则离不开机场的各种保障条件。
面对兄弟部队期望的眼神,年轻的陆军之鹰奋起鲲鹏之志。他们锤炼在陌生地域和复杂气象条件下迅速出击的能力,下决心甩掉只能依托固定机场遂行作战任务的“拐棍”。在“砺剑2000”等多项重大军事演习任务中,他们都能实现快速保障,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多样化任务中他们有了“吉祥鸟”等好听的名字 凡是路不通的地方,就有直升机在飞翔。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该团团长蔡有固率领战友们,在没有现成航线的高山深谷间,一次次地开辟惊险的生命航线。灾区的乡亲们叫他们为“吉祥鸟”。
从成都飞往白羊乡,必过一个大峡谷。这里地域狭窄,山谷两侧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贸然进入无异于羊入虎口。然而,大峡谷的那一端,有被困山沟中的数百重伤群众,生命危在旦夕。
是雄鹰就要展翅。蔡有固第一个驾机升空,随后6架满载救灾物资的直升机沿着他刚刚开辟的航线,向白羊乡急速飞去。
这个陆航团参加了历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搜救回收任务,在神舟七号任务中,他们创造了直升机与返回舱几乎同时抵达着落点的奇迹。
抗洪救灾、奥运安保、科研试飞……总参陆航某团官兵一次次闻令而动,在多样化任务的战场上大显身手,谱写了一曲爱党报国、服务人民的嘹亮战歌。(霍长春 刘光武 任银妮) (来源:解放军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