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短名单”“黑名单”
回应市人大专项监督,政府将提高房地产市场准入门槛
本报记者 姚丽萍
倒下了一座楼,受到质疑的,却是申城整个建筑行业的信誉。
7月26日,“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故发生后,提高房产开发市场准入门槛,终结“最低价中标”,强化监理职能,成为来自市人大常委会建筑工程质量专项监督的强烈要求。
回应市人大专项监督,政府将提高房地产市场准入门槛
今天下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将审议市政府“关于本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报告”,以及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报告”。
两个报告透露:诸多新机制将重塑申城建筑质量的“整体坚固性”。
优胜劣汰亮名单
“‘莲花河畔景苑’开发商的注册资本虽然符合国家标准,但在上海显然太低了。”市人大代表、上海城开集团党委副书记倪建达认为本市房地产市场“准入门槛”应该提高。
市人大常委会建筑工程质量专项监督表明,目前上海市场上,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良莠不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三级及以下资质的占62.5%。同时,一线操作工人流动性大,新进人员比例高、操作技能低,普通工比重约占67%。
“对此,本市将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市场清退机制。”市建设交通委主任黄融介绍,建立“短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将有助于完善这一机制。所谓“短名单”和“黑名单”,是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立从业企业的综合评价体系,向社会公布少数排名前列的企业“短名单”,供招标人择优,激励先进。同时,结合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将经营行为不规范、资质不到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
终结“最低价中标制度”
“最低价中标制度,已成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市人大代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石小强建议,终结“最低价中标制度”。
对此,市政府“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报告”拿出对策,将完善评标办法,“最低价”不能作为唯一取舍标准;同时改变原来的招投标监管方式,从“程序监管”为主,转向“程序”“行为”监管并重,全过程监管各环节。
“特别要杜绝‘三边现象’。”黄融说,部分建设单位不遵守基本建设程序,边设计、边审图、边施工,一定要严查。
严格监管工程全过程
目前,全市在建工地约6500个,单位工程38000多个,建筑面积1.23亿平方米。“工程这么多,可上海质监总站监督执法人员只有1000名,怎么管得过来?”市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设计院总工程师李韶平问。
对此,“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报告”给出思路:转变监管理念,改革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时效,建立健全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政府监管体系。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甘忠泽说,要从土地出让、立项、规划、承发包、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竣工备案到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监管中,凸现质量安全的核心地位。
“针对参建各方责任未能有效落实,特别是建设单位缺少约束的问题,今后要明确:构建建设单位负总责,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负其责,建立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黄融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