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麻花》演过了近千场,总上座率达90%以上;在北京平均每3个人里就有1个人知道《开心麻花》,并且还能说上几句“麻花语录”。随着“麻花”一部火过一部,观众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寻找着“一盘麻花”的快乐源头。
他就是《开心麻花》的开心导演彭大魔。日前,记者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演出后台采访了这位“80后”导演。
彭大魔不是真名,是他当年在电影学院时,同学们为他起的雅号。爸爸妈妈给他取的名字叫彭安宇。
早在4年前,彭大魔就已经在话剧舞台上出彩了。那时他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爆竹工作室的一员,彭大魔和同学们一起研发了一种叫起来就十分形象的喜剧形式——鞭炮喜剧。顾名思义,就是把很多个笑料像鞭炮那样编织成一条“1000响的大地红”,让观众在紧凑、密集、高质量的笑点当中获得比放鞭炮还“爽”的感觉。在那段时光里,彭大魔和他的同学们有组织、有预谋地为自己的喜剧梦想投石问路,幸运地在掌声和喝彩中收获了极大的鼓励和自信,也从此开始了在话剧舞台上四处“放鞭炮”的“不着调”之旅。
在如今的文化圈里,真的不缺那种把观众“整”高兴的人才。大魔和他们的《开心麻花》能够从最初“麻花一”首映时的11位观众做到如今大剧场的座无虚席,必定有其独到之处。“其实,我们"麻花"一直在求变,为了观众而变。”在谈到“麻花”的前途时,彭大魔有一段很“着调”的思考:如果你一味地取悦观众,不久就会出现审美疲劳。“麻花”的确是从搞笑开始的,也因为搞笑遭到过非议。但走到今天,“麻花”在拥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之后,如何让这些陪伴“麻花”一路笑过来的人感到“麻花有味儿”,这是一个新课题。
为了把握好观众的笑点,彭大魔经常会悄悄潜伏在剧场里,观众们看“麻花”图个开心,他专研究观众们如何地开心。
谈到未来,彭大魔说他现在只想踏踏实实地把戏做好、做成精品。看着他简约的装束,还有那份不太好形容的亲和,忽然知道彭大魔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就是来给大家放鞭炮的,也许以后会放礼花、特别高级的礼花。
本报记者 刘平 实习生 孙小羽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