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向往城市,渴望亲情,一旦真的进城了,却享受不到以往憧憬的城市生活
8月5日清晨,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西社区广场,8岁半的肖梦圆独自在单杠上玩耍。
一个月前,她满心欢喜地从安徽老家第一次走进了北京城,来到父母的打工地,以为可以过一个开心的暑假。
但事实上,这个月,她基本上就在狭小的出租屋和一个人也不认识的社区广场上度过的。
肖梦圆的经历只是一个正在为社会所关注的庞大群体的缩影。
近日,记者在北京、湖北两地多个农民工聚集地调查发现,对于众多利用假期进城与久别的父母相聚的农民工子弟来说,这是一段带着酸涩的幸福时光:他们向往城市,渴望亲情,而一旦真的进城了,却找不到归属感,更触摸不到憧憬的城市生活。
“小候鸟”进城来 肖梦圆老家在安徽蚌埠,父母都在北京打工,爸爸在一家餐馆做厨师,妈妈做家政。还没放暑假,小梦圆就催着姥爷买去北京的火车票。
原计划7月3日就能坐上来北京的火车,但由于票紧,姥爷买到的是6日的票,为此她还哭了半天鼻子。
每天早上,吃过早餐后,妈妈就要去上班,留下她独自在家。
刚开始时,梦圆不敢一个人出门玩,每天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很快,作业写完了,电视似乎也“没劲”了,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那条500米长的小街和街道尽头小小的文化广场,成了她每天必到的地方。
数据显示,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有2200多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继续增加,当农民工开始逐渐扎根城市,像小梦圆一样假期进城和父母团聚的“小候鸟”越来越多。
记者见到小梦圆时就看到,20多个小孩在一旁嬉闹,不时有大人操着家乡话呼喊自家的孩子。
在附近租房的打工女熊静介绍,这一带平房多,月租不超过300元一间,聚居着大量外来工友,很多人都在这时把孩子接到城里过暑假,这段时间操各地口音的小孩都有。
30岁的熊静来自湖北黄冈,孩子两岁时就托给了公婆,跟着做木工的丈夫“闯”北京。收入微薄,返乡要坐火车转汽车,一次开销顶上两人几个月的工资,所以一年也难得回趟家。
让熊静伤心的是,每次回家的时候,儿子都躲着他们,形同陌生人,送上一堆零食、玩具都“吝啬”得连一句爸爸妈妈也不叫。去年儿子上小学了,稍微懂事了些,不过依然对长期漂泊在外的双亲没什么感情,说不了几句话就躲到一边了。
这个暑假,熊静终于下定决心,把孩子接到了身边,“也就是星期天有半天空带他去公园逛逛,孩子叽叽喳喳的可开心啦”。
走进城市,见到阔别已久的父母,“小候鸟们”长了见识,享受着亲情,也开始明白父母在外生活的艰辛。
记者见到肖梦圆的当天,正好肖梦圆的爸爸发了工资,到了傍晚,妈妈下班后带她去东郊逛超市,买了一大袋零食,她和妈妈坐在广场长椅上吃零食。依偎在妈妈身边,小梦圆脸上洋溢着小孩子特有的满足。
罗梅玲的爸妈住在北京市朝阳区新中街旁一个即将拆迁的地段,一间灰砖小平房,没有窗户,中午都必须开着灯,一张床占据了近一半的空间,床头的木架子上放着一台旧电视机,床旁摆着一张有些摇晃的桌子,零零碎碎地放着一些生活用具。
当14岁的梅玲走进这里,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时,这个在老家被爷爷奶奶宠着的小女孩开始操持起家务。爸妈一收工,一家人就可以坐在电视机前,边看电视边聊天,梅玲有时还帮劳累的爸妈捶捶背。
整个暑假,梅玲唯一一次出门是跟爸爸妈妈逛清华大学,这个才上初中的小姑娘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到这里上大学,让爸妈开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