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0日电
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的短文说,要正确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吴晓灵在文中说,当前中外经济金融形势不同,对货币政策的选择也应该不同。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也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速度的下滑,是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合理、需要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促使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得快一点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打消通货紧缩的预期,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的,也已取得了成效。
但是,中国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外的金融机构受了极大创伤,商业银行不敢放款,中央银行不得不代替商业银行来向社会直接提供信贷。而我国的金融机构有极大的贷款冲动,上半年的贷款额激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中国的中央银行绝对不能采取和国外的中央银行同样的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年初国务院确立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贷款增长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相对于8%的GDP增长和4%的CPI增长是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今年上半年执行结果M2增长28.5%,贷款增长7.37万亿元。如果不采取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措施,将埋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从2003年至2007年来看,商业银行上半年的贷款量基本占全年的60%至70%,五年平均下来是65.5%。依照这个比例,今年的信贷总量将达到11.1万亿元,全年的贷款增长幅度将达35%以上。这样高速的信贷增长,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一时上不去,但这些钱不买商品,就可以买房子和股票。股市和房市的热度,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了。房市只有自助需求上来了才是健康的,而报纸报导房市中大部分是投资需求。大多数老百姓苦于房价太高买不起房,但房价还在上升。我国经济并没有彻底走出“低增长”的状况,企业利润还是下降,只不过降幅缩小,股市上涨的基础应是企业利润,目前的股市快速上涨没有基础。如果全年放出来11万亿元的贷款,会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另外,我国现有贷款结构,是不利于货币政策转型的。美、欧央行实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加大基础货币投放,替补商业银行信贷的不足。这些操作是短期的,按周、月,最多三个月买入票据和社会上的金融资产,世界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都在考虑寻找恰当的时点,改变目前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寻找退出的时机。而我国创造货币的,不是中央银行的短期操作,是商业银行的长期投入。目前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51%,长期贷款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成为烂尾工程;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投放货币,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处于两难状态,如果我们不尽早统一思想认识,尽早采取措施,就会错失良机。
中国经济确实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绝对不能依靠信贷冲抵,适度的货币信贷能够给国民经济作出贡献,过度的货币信贷投放对社会而言不是福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