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鸟类被路过的汽车撞死
盛夏,甘南草原牧草茂盛地生长、翠绿欲滴,尕海湖水天一色,波平如镜。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尕海保护站副站长张勇说,这是他在保护站工作六年多以来见过的候鸟聚集最多的一年。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是我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和野生动物型、高原草甸和野生动物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黄河重要支流洮河和嘉陵江重要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是黄河的重要补水区和引洮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特别是尕海湿地,是我国特有高原湿地类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据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袁峰晓介绍,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尕海湖先后三次出现干涸,此后国家加大了对尕海湖湿地的保护力度。当地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通过采取筑坝引水、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尕海湖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现在的2170公顷,为原来的4.5倍,尕海湿地出现恢复性增加。
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尕海湿地水草丰茂、水生生物丰富,常年栖息在尕海湖边的一些珍稀鸟类数量也在增加。袁峰晓介绍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今年的319只,约占全国分布总量1800只的17.7%;另一种珍稀鸟类黑颈鹤成群在这栖息、越夏繁殖,从2004年的1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只,尕海湿地成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记者在尕海湖采访时,由于珍稀鸟类黑颈鹤正处繁殖期,无缘得见黑颈鹤的曼妙身姿,仅看到凤头鸊鷉的成鸟领着幼鸟在湖面上学习捕食技巧。
袁峰晓欣喜地谈起保护效果的同时,也直言他还有一些烦恼。他的烦恼就来自于他脚下的道路。沿着湖边穿过的尕玛公路是当地两个县城间的重要通道。“尕海湖边,是属于这个保护区的核心区,应该是鸟儿的领地,但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鸟类被路过的汽车撞死。”
这条公路对于栖息在湖中、湖周围的鸟类造成的干扰不仅如此,袁峰晓还列举了这条公路的种种坏处。因为这里是在甘南旅游的必经之路,许多游客都会在此停车观景赏鸟,但一些游客也会把塑料瓶之类的垃圾扔进尕海湖的围栏里。
张勇也告诉记者说,自己在保护区工作六年多了,常发现公路上往来不断的大巴把此处当成中途倾倒垃圾的地方,汽车的喧闹声也严重影响了鸟类的正常栖息,一些鸟类不得不往外迁徙,他就曾经在尕海湖发现两个废弃的鸟巢,为此感到非常痛心。
“要保护这些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就要把这条公路挪开。”袁峰晓告诉记者说,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政府投资4.7亿元准备把从尕海湖中心地带穿过的尕玛公路改道至保护区的实验区边缘地带,项目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工。
生态移民的搬迁费用无异于天文数字
在甘南草原一些生态项目的核心区,为了减少生态压力,就必须把项目核心区内的游牧民全部整体搬迁出去。在当地,他们被称为“生态移民”。
为了给尕海湖边的鸟类一个乐园,尕海湖边的乡政府、医院、学校、兽防站已从保护区的核心区迁出,下一步300多户当地牧民从核心区全部迁出。尕海乡秀哇村牧民尕尔藏就是其中已经搬迁的一个。
今年63岁的尕尔藏从小就生活在尕海湖边,尕海湖里的那些鸟儿伴随他从少年到老年,和其他生活在湖边的藏族人一样,他对这里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当上世纪90年代,周围生态破坏,尕海湖3次干涸的时候,他说自己很伤心,所以对于自家搬迁保护这里的生态,他心理上很乐意。
尕尔藏的新家离周围一个政府规划建设牧民聚集点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来到新家以后,他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特别是就医和小孩上学都比以前便利。
记者采访时在尕尔藏的周围家庭里,还看到了太阳能光伏电源、牛粪作燃料的锅灶、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质桌柜、整洁的床铺,一些藏区群众为记者演示了打开“稀罕物”———液晶电视的全过程。
搬迁之后表面生活的幸福并不能掩盖另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那就是搬迁的花费。在当地要建设一院能基本满足藏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房子,花费至少在10万元以上,而国家对于迁出后牧民建房的补助标准只有户均1.6万元。这就意味着当地群众每户至少要自筹资金5到8万元,对于人均年收入刚刚超过2000元的当地农牧民而言无异是一个“天文数字”。
记者采访时还了解到,搬迁之后对牧民的生产影响也很大。搬迁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草场的生态压力,可减少了放牧的牧民们没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也将难以保障。
甘南州政府的统计显示,近5年来当地通过实施国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生态移民1.6万人。此后甘南州计划借助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采取集中定居、村社定居、牧民承包草场上定居等模式,实施游牧民定居3140户,并力争在三年内,实现14524户游牧民定居。
在采访时,当地许多干部建议国家应该提高迁出牧民的建房补助标准。玛曲县政府还建议中央财政应该为迁出牧民发放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使迁出的牧民原有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持并有所提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