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数字医疗应增强实用性和便捷度,实现重心下移 数字医疗仅仅是“病历无纸化、影像数字化外加数据上传”那么简单吗?在昨天举行的第41期院士沙龙上,来自医疗、信息领域的院士专家们认为,除了技术问题之外,这一“动态、无形、可变”的庞大工程还可能面临使用不便、隐私泄露、监管缺位等挑战。
鉴于目前国际上尚无一种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专家们建议我国数字医疗体系的构建应“摸着石头过河”,千万别低估了它的难度,以免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电子健康档案不可“守株待兔” 电子健康档案可谓是数字医疗体系中最基础的“零部件”。不过,档案怎么建,却有着两种不同观念:是医生坐等病人上门,还是主动下社区为居民体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电子健康档案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与区域示范应用研究”(简称国家数字卫生项目)选择了后一种。
据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李兰娟院士介绍,在项目试点区域,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将以个体生命周期为出发点。也就是说,“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开始,电子健康档案就已生成。”据悉,在这一总投资近2亿元的国家级重大项目中,有500多位专家正在进行生命健康节点研究,以便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展社区体检。
然而,在众多已经实施的医疗信息化项目中,不少地方选择的仍是“守株待兔”的做法。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院士说,如果仅靠医院为上门看病的病人建档,那么大量生活于社区的隐性患者和流动人口,则将被排斥于数字医疗体系之外。她认为,国家数字卫生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引入“大医学”概念,包括医疗、预防与健康保障三方面,这其中重点前移、重心下移非常关键。 (来源:文汇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