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1日电 《通用规范汉字表》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引发各方激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今日做出澄清,称“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
她指出,汉字写法调整,参考了台湾字形以及书法家的书写习惯。此外,教育部研究员、书法家等还就外界的有关质疑,一一做出回应。
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并非手写楷体字 在作客新华网视频访谈时,王宁说,“这里面有一点要说明,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因此,电脑用字本身是供阅读的,而电脑的用字让它各个方面都能一致是为了它的系统化和更好的分析。所以大家在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是我们定了一些规则随便改了一些字形,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也是我需要解释的。”
她还就一些调整字形的原则进行了解释:“这次我们调整的原则是根据中国传统书法的习惯,已经形成的一些字的笔画变异的情况,根据原定的规则,原来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已经定了规则,而没有进行彻底执行的进行一些微调。”
“我作为研制的专家组的一个成员,我们提供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科学报告,将来成为政策是政府决策的,不是我们来定的。大家提出一些意见我们都会考虑。”她说。
专家:六成七人赞成,反对声音微弱 王宁教授还透露,这次公开征求意见,主要是为了在这样一个跟大众都有关系的问题上让大家都充分发表意见,“我们也虚心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然后衡量这个意见的各种情况来做一个更好的修改。”
她指出:根据我们从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的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其他的也提了一些不相干的。
不过,根据中新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八成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以前念书白学了。现在用的字表意很明白,不支持这么改”。而认为“此次调整尊重汉字结构,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支持这么做”的,只占到7.4%。
对此,王宁在感谢社会关注度高的同时,也指出:“我觉得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搜集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这次总体的一些地方,我们公布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希望能够更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在下一步修改的时候更好地去衡量,怎么做才能够既科学又好用。……所以每个人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全社会。”
她还说,“应该说这次我们既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者说和大家顶着干。”
教育部研究员:我们没有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 教育部研究员费锦昌说:“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不是这样的。”
他举例说:在1965年的时候,当时书报上面印刷的字形相当混乱,为了纠正混乱局面,文化部和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一条规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里面的规则制定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我们发现规则不错,但是它的规则没有贯彻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
费锦昌认为,一般来讲,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字形微调谈不上逼全国人重新学汉字 王宁教授还认为,字形调整是根据45年前我们已经做过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规则,就是原来已经定的规则里面的两部分的意见和原则来制定的。第一个原则是笔形变异的原则,就是在左部件最后一笔是横的时候为了连续书写需要变提;第二种,在汉字书写的时候,我们要避重捺,就是一个字不要有两个重捺。
她认为::我们字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笔形上的微调,而且这个量还不到千分之六,大家为什么要重新学习汉字呢?再加上宋体字是给人阅读的,汉字识别本身有细微性,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楷体字书写的时候是很细微的,但是楷体字现在还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才要看要不要调整,我们现在所做的调整只是供阅读或者供机器、电脑来用的字形,谈不到实业内要重新学习汉字。“
全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举例说明了字形修改的必要性。”这个符合书写的习惯,也符合书法家书写的规律和习惯,我这里带了一本书,比如这个"琴"字,过去很多书法家写,楷书最后一笔就是提的,大部分都是带提的,这个很明显,王羲之也好,他们很多书法家都是这么写的,很自然的。”
电脑代替不了写字,调整字形参考台湾 王宁教授称,我们调整字形有些地方我们也参考了台湾的字形,比如你看台湾的字“琴”字上面就是“提”,另外下面的大木小木,关键下面是有没有带钩,倒不在乎是点还是捺,因为老师教字的时候都说这批字不带钩,那个要带钩,这样学生就有很多死记硬背的地方。
她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不是一个写字方面的促进,而是规范字的促进,因此我们要有规范的意识,能够把字写得规范一些。电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写字。
“这使得汉字的书写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本身有一个亲和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种正确的意念,我觉得这样对我们的文化传承、对我们产生对自己的汉字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为止没有经过变化的表意文字,这么一种国外的人很羡慕的文字增加热爱,我觉得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是大家写得越方便越好,谁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才最好。所以要这么来看这个问题,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从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看到它的实质性,”她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