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深夜,被一声电话声惊醒的王小姐拿起手机,发现有一个陌生未接电话。
回拨过去,却发现居然是某“六合彩”网站的广告。没想到第二天查信息,发现话费被“吸”去数十元。
近年来,利用手机、固定电话、网络IP电话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的犯罪在广东省不断增多。
据初步统计,2007年以来我省共受理该类警情17751起,群众损失金额高达2亿余元。
骗子们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从最初的刮刮卡诈骗、手机短信中奖诈骗、提供六合彩特码诈骗、销售廉价违法产品诈骗、制作假证件假文凭诈骗,逐步发展到虚构事实诈骗、汽车退税诈骗、银联卡异地消费诈骗、直接汇款诈骗,甚至冒充电信部门、公安人员电话欠费诈骗等。
进入2009年,各种电话诈骗犯罪大增。一些骗子甚至在泰国、菲律宾等境外遥控作案,引起了公安部门,通信监管部门和运营商的高度关注。
A 团体合作诈骗 情节如拍电影 现在的电话骗子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有预谋地集团化运作。据了解,每一个诈骗“拨号组”中,先由前线即几名女子冒充电信客服人员,给居民打电话,说服其拨打指定电话报案;中线则冒充公安局人员,负责说服受害人到指定电话找银行工作人员;后线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负责指挥受害人将钱转账到骗子的账户。
在不断的“电话转拨”中,骗子常做出破案、办公、争吵的“背景”,让被骗市民完全置身于配合公安机关破案的情景中,丝毫没有想到一个“骗”字。也有部分诈骗电话往往在深夜拨出,让在梦中的市民难以做出明确辨析。
B 电信技术被滥用 可显示任意号码 技术上的革新也给予诈骗分子不少方便。“任意显号”软件在某种程度上与电脑病毒相似,犯罪分子想让对方显示什么号码,就可随意设定,使受害者被假号码迷惑。
而短信诈骗方面,作案工具从手机短信群发器、电脑群发软件、一号通、“400”捆绑电话,逐步发展到任意显号、任意改号软件等。此外,尽管国家不断通过各种规定,比如限制单一号码每天甚至每小时发出的短信数量等,但最多只能增加犯罪分子的麻烦,仍难以从技术上起到彻底抑制的作用。
C 资料泄露严重 骗子了如指掌 买车、买楼、买股票登记……市民在参加各种商业活动中曾登记过自己的个人资料;在一些网站注册登记时,个人信息也成了必填项。由于目前国内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这些重要的个人资料很可能就会通过种种途径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
在不少相关案例中,假扮“有关部门机构”的犯罪分子,对受骗者的情况了如指掌,这就是因为用户资料泄露严重,诈骗分子充分掌握了他们的个人信息。
D 法律法规存空白 电话短信难监管 由于在用户报案之前,骗子打进来的号码都是正常的国际标准代码,公安部门无对此拦截的权力。而如果要监控内容和数量,这又有悖于公民的通信自由。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短信犯罪上。尽管很多市民都希望电信运营商能负起监管垃圾短信的责任,但根据法律,电信企业无权对用户所发送短信的内容进行检查。
因此,运营商唯一能做的,就是对SP(服务提供商)IVR乃至配合公安部门对非法的“短信群发器”进行严加管理。但一旦涉及到利用运营商自身号码进行“点对点”传播小广告甚至垃圾短信,运营商和相关部门则要面对强硬监管可能遇上的法律问题。
电信诈骗30年“运动战” 据广东省公安厅相关人士介绍,电话诈骗源自台湾,上世纪80年代以后非常流行。
后来由于台湾警方加大了打击力度和防范力度,一批犯罪分子逐渐将作案目标转向大陆,并将毗邻的福建省作为其新的根据地或跳板。
近年来,随着福建警方加大打击力度,犯罪分子又将作案目标转向广东省及海南等省。随着犯罪手法的传播,省内的一些犯罪分子以亲戚、老乡关系为纽带相互勾结,加剧了此类犯罪的蔓延发展。
手机诈骗术大起底 编者按:小刘休假回来电邀好友小李吃饭,因大家很熟就没有报出姓名。到了餐馆小李才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是你啊,我一路都没猜出来!”小刘特别惊讶:“你都不知道我是谁,就赶来赴约,就不怕有诈?”小李这才联想到近来媒体上频频曝光的手机诈骗,庆幸之余不禁有些后怕。信息时报记者特地采集曝光一些典型骗术,给读者诸君提提醒。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