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股权拍卖背后,潜伏着各种力量的博弈 资料图
ST联华1000万限售流通股的司法拍卖昨日突然暂缓,于是,围绕着ST联华股权拍卖的一切竞买工作戛然而止。
未知从何时开始,资本市场上便充斥着像ST联华这样的股权拍卖,这些动辄千万、过亿元的股权拍卖依然在极大地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命运。
这里的一切看上去都井然有序,公开的拍卖场所,公平的竞价举牌,拍卖师当着众人的面一落槌,一切都无可挽回。
然而,在这背后,各种力量潜在的博弈似乎从未停歇。
*ST九发股权拍卖的受益者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些吗?*ST联油的重组方竞买*ST联油,买贵了吗?国美为什么必须高价拿下*ST三联?在这些股民关注的上市公司股权拍卖中,还有多少是我们从不知晓的?
“潜规则”正在困扰这片本该宁静的土壤。
⊙本报记者 嘉特
看得见的只是冰山一角 “在拍卖过程中,那些你所看见的,只是一些可以让你看见的东西。”一位从事拍卖工作的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此前,*ST九发曾经历过一次受人关注的股权拍卖,在那之后*ST九发迅速完成暴涨使得那批当时竞买股权的人获益颇丰。然而,这一切真的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吗?
为了完成破产重整,*ST九发让全体股东让渡部分股权的方式来偿还债务,由于很多债权人不具备持股资格,因此这些让渡出来的股权时常需要通过公开拍卖的形式来套现偿债。
回顾*ST九发的拍卖,那次拍卖错综复杂。拍卖行向竞买人要求的保证金很高,拍卖会现场布满了警力。“当场大概出动了上百位警察维持现场。”一位与会人员向记者回忆。
当时的拍卖地点在*ST九发所在地烟台,然而在拍卖结束后,在警察的护送下,这批成功拍得股权的人员,全部被直接送往青岛机场,结账交钱等等事由全部采用邮汇方式。“我们根本不敢久留,我总隐隐地感到,当时的拍卖会可能暗藏某种力量。”一位参与拍卖的人员告诉记者,“不过,拍卖会与当地警方对这次拍卖的重视让我感到非常惊讶。”
就是在气氛如此凝重的拍卖会上,梅强、陈飞建、陈学东、孟祥龙、张寿清以4.3元/股、4.4元/股的价格拍得510万股流通股,平均每人100万股左右。事实证明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ST九发在公布重组方案并复牌之后,连拉30个涨停,仅仅一个多月的时候,这些人就获得了翻倍的收益。
但是记者据相关渠道获悉,这“台面上”的5个人获得的真正收益并没有那么多,因为真正分到这杯羹的人并不止这露面的5人。
“根据惯常的规矩,一些人登记姓名、身份证后举牌将股权拿下。拿下之后,所有参与期间的人,大家再每人分一份。”据一位业内人士称,“有的时候分的人少些,有的时候分的人多些。但是大家一般都以集体方式参与竞价,以避免相互之间抬价。”
实际上,在国内的拍卖市场上,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拿着或多或少的筹码,奔波于形形色色的拍卖会之间,职业的敏感让他们可以轻易地嗅出每一次套利的机会。他们坚定的举牌、买入,再通过二级市场的股价起伏实现套现。他们并不那么关心上市公司的前途,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命运。
其实,股权拍卖的这个圈子并不大,他们既各自为阵又通力合作。无论哪里有拍卖会,这批人都可能参加,时间长了,全国各地玩转拍卖会的这些人都成了“熟客”。
行里的老大应该就算是法人股大王刘益谦了,而相比之下,行里的第二梯队的人物便低调得多。“除了一些主动想出名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外界都是丝毫不知道的。”
“要想不引人注目,手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变换各种账户就可以了。此家公司的第一大流通股东可能是另一间公司十大股东中人的亲属,但是外人又怎么能知道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但有的时候也会有意外发生。例如,孟祥龙因为收购*ST九发债权这一非常成功的投资而声名鹊起并备受争议,这样的出名对于他们来说实属意外。
“孟祥龙这个名字以后也许会消声匿迹一段时间,”一位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个名字引起的争议太大了,这样的声名肯定不是他们所希望拥有的。”
只有重组方才会“一掷千金” 这个市场化群体也需要面对各方面的竞价挑战,而很多时候这种挑战来自于上市公司的重组方。
“一般而言,只要重组方出手,市场人士是很难和重组方竞价的。因为市场人士需要在竞买时要考虑到套利空间,但对于重组方来说,竞买却被认为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实际上,这位业内人士的判断已从不少上市公司股权拍卖中得到证实。今年5月,在*ST联油股权拍卖会上,第二大股东天津燕宇置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ST联油2256.35万股限售流通A股拍出7350万元高价。
据在场人士介绍,这一标的当时非常抢手,不仅拍卖会上人头攒动,而且举牌者众多,但是几轮过后考虑到价格原因,竞买者纷纷收手,最后只剩下两家竞买者不断竞争。最后,成拍价折合每股约3.26元,较之*ST联油停牌前一日收盘价格3.48元已是相差无几。由于*ST联油拍卖的是限售流通股而价格与市价相比又几乎没有安全边际可言,因此实际上,这笔买卖并不非常划算。
而“高价”拿下这一股权的正是*ST联油的重组方兰州亚泰工贸。为了能顺利拿下股权,亚泰工贸甚至不惜故布疑阵,声东击西。当时兰州工贸高调现身拍卖会,参与竞拍,但真正参与竞买的却又是另一家公司,这使外界一度认为兰州工贸方面没有获得股权,直到*ST联油披露股权转让结果时,外界才知道原来竞得标的的公司还是兰州工贸的一致行动人。
“其实,之前重组方也与市场人士有过相关商谈,但是最后并没有谈拢,于是就出现了重组方与市场人士交相竞价的场面,重组方最终用相当的代价才获得了股权。”
实际上,不少上市公司的重组方都在拍卖过程中采用“马甲”公司低调竞买,但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达到最初的目的。著名的国美竞购*ST三联一案中,早在竞拍之前,国美将插手拍卖的消息便在圈内隐约流传,如此一来,一方面让不少市场人士知难而退,但问题是,这样是势在必得也给了对手加码的空间,致使最后国美以超过*ST三联当时市价的价格才终于拿下了股权。
“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当竞买方愿意以毫无套利空间的高价收购股权时,这说明竞买方看中的根本不是在二级市场上获利,而是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拍卖背后的“台面下”交易 “有不少拍卖都已经在私底下达成某种默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告诉记者。
此前有家上市公司的老东家公开征集股权受让人,并最终与一家公司及一些自然人达成转让协议。“这家公司将股权以一个似乎比较合理的、略低于上市公司二级市场价格的协议价格转让给这些受让人,这是台面上的交易。”这位知情人告诉记者,“但是台面下还有另外的交易,台面下的交易是,如果这些买家在此后二级市场上卖出这部分股权并亏损的话自行承担亏损,但如果买家在卖出股权并盈利的话,所得盈利的五成将给买方的相关负责人作为回扣。”
实际上,这位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公开拍卖中并非个例。“有不少交易都是先谈好,再开拍的。有的时候甚至是不谈好就不开拍。”
“等各方竞买者都到位后,最想要股权的人拿到股权,但其他各方也不能白走一趟,"成功竞买人"总得拿出点好处来将各个方面摆平,皆大欢喜之后,再开始走拍卖的形式。”
这位人士还向记者介绍了一次他认为最严重的串通行为。“当时是一家上市公司股权待拍,在拍卖前夜,拍卖行把拍卖各方叫到同一张饭桌上,拍卖行经理、董秘以及各方竞买者开始谈判,最终由一家竞买者拿下股权,但前提是给了这家上市公司董秘及其他在场人士不少好处。”
“一切全部安顿定当之后,第二日,利益各方来到拍卖会。拍卖会依旧在庄重、严肃的氛围中进行,拍卖中还经过了一轮竞价。最后那家竞买者便顺利拿下了股权。一切看上去都合理合法。”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暗箱操作是一种,暗设门槛则是另一种。前不久,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拍卖就遭遇类似尴尬。为了解决职工安置问题,该公司将部分股权拿出来拍卖,并约定竞买者必须巨资解决该公司的职工安置问题。原本这一标的金额不过数千万,但卖方提出买方必须承担的职工安置费用数却非常惊人,动辄上亿。这一门槛果然拦住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人士,然而,却真有一家意向方提交保证金,并愿意签字同意一切拍卖条件。最终,在拍卖报名前一刻,这家已经按照规定缴纳保证金的竞买人突然被要求出示上亿元的资产凭证。如此高额的资产凭证自然无法在一两个小时之内获得,从而最终失去了竞拍机会。最终,这一标的被一家由当地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公司获得。
不可否认的是,市场上有一些卖方为了保证标的能够被某些竞买者成功买走,经常设下极高的门槛,这样的事情在一些必须进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国有资产转让事件中时有发生。其实,设下门槛的初衷有时无可厚非。这可能是卖方为了保证买受人能够接续国有资产的业务经营,还可能是为了使卖方能替国有资产寻找到实力买家,让转出去的资产“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其中唯一牺牲的大概就是程序的公正。
如今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随着限售流通股的陆续获准流通,上市公司股权通过拍卖形式转手的情况将不可避免地日趋减少。今后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完全可以通过大宗交易系统或二级市场完成。但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资产必须进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又偏爱公开征集受让人,由此看来,通过公开竞价获得股权在将来可能仍将是一种重要的市场行为方式。然而,如何避免“台面下”的交易,如何保证拍卖的公平公正,将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