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七夕节复兴绕不过尴尬和期待 主题存有争议(图)

2009年08月26日08:1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中国的典籍没有记载过有关情人节的内容,说七夕是情人节,纯粹是商家和媒体炒作的结果,官方从来没有正式认可过,老百姓也未必认同。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对中国情人节说法予以坚决抵制。“情人”在古代中国是指不正当男女关系,中国没有专门的情人节,七夕只是带有恋爱意思在里面。民间节日的形成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有信仰支撑,不是凭空而来。

  广东民俗学会会长刘志文正好持相反观点。他认为,中国有3个情人节,元宵、三月初三(‘上巳日’,旧时男女踏青的日子)和七月初七。七夕从产生起就纯粹是个爱情节日,仕女向河汉祈祷找个好郎君,夫妻祈祷过上好生活。他指出,2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关于七夕的爱情诗歌。其实西方2月14日情人节的故事并不美满,按照中国的说法甚至“不吉利”,只是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把它当好日子来过,反而忽视了中国真正的情人节。虽然在情人节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文化内涵迫在眉睫。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其实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

  另外,占23.52%的人认为,七夕节应该被定位为 “夫妻节”,说明有一部分人将其看做夫妻之间的节日。21.95%的人认为七夕节是“情侣节”。以上三者数据显示,超过80%的人认为,七夕节的主题还是爱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是乞巧节和女儿节。

  据民俗专家介绍,七夕习俗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是“乞巧”。南北朝时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巧”,原意是大姑娘、小媳妇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聚会的爱情神话,七夕原有的文化体系已经破坏。因此,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提高,对传统节日再挖掘和丰富其内涵很有必要。辽宁省社科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民俗学者李阳认为,如果非要说个中国情人节,3月3日,代表男女春游交往的上巳节更合适”。

  调查中,55.15%的人说自己“从来不过七夕节”,只有12.97%的人表示“每年都过”,尽管国家和民间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一些地方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挖掘当地民俗,但七夕节对很多人来说,依旧是那么“陌生”。近两年,牛郎织女故乡山东省沂源县为了弘扬和传承七夕传统节日文化,积极策划举办“七夕情侣节”。对于将“七夕节”叫做“七夕情侣节”的说法,19%网友对此表示“很认同”,41%被调查者表示“认同”,仍有38%的人表示“不认同”,说明这一节日的推广,还需要做进一步诠释和推广。

  民俗专家认为,七夕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 “浓情蜜意”的节日。但是,传统七夕的内涵不止于此,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民俗专家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的诠释,任何一种都不应当被遗忘。

  过七夕,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近年来,关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是否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话题颇为引人关注。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七夕节,不少人对是否放假认为并不重要,他们更看重精神观念。接近半数(47.66%)人认为,七夕节放假没必要。

  在冯骥才看来,是否放假并非关键所在,之所以被冷落,是因为中国人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联系中断很久了,它很难被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接受与认同。何况,支持情人节的是全球化的市场。如今的中国,圣诞节和情人节都不放假的它却在快速升温和发热,就是因为市场需要它。”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超过74%的人认为,七夕节应该予以保护,也有21%的人认为“顺其自然就好”,只有4.34%的人认为“没必要”。近年来,虽然七夕节还无法与外来一些节日抗衡,但民俗学家表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正在被唤醒,“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关于七夕节礼物方面,被调查者首选亲手制作的东西,而非鲜花和其他消费品;送男方更倾向实用性,送女人更倾向传统饰品。综合调查来看,钻石名贵用品、时尚产品、写诗词、传统工艺品均低于10%,可见大家更重视心意、爱情信物和实用物品。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人们没有把七夕节作为婚礼首选日,而游赏牛郎织女故乡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在各种方式中, “共度烛光晚餐”成为首选,可见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温馨浪漫;其次是“一起看牛郎星织女星”排第二;“一起去旅行”排第三;参加七夕节活动排在第四。

  调查还显示,过七夕节,大部分首选社会上搞“七夕庙会”比较好,第二选举办“七夕晚会”;大型相亲、集体婚礼、情歌对唱,牛郎织女主题游,比例均在10%左右。祭拜牛郎织女,明显带有神仙信仰色彩,调查中很少有人推崇这种方式。

  七夕复兴,担忧与乐观并存

  对于七夕节复兴的遏制因素,“西方情人节侵袭”(32.45%)被认为是最大拦路虎,“一夜情泛滥”(24.21%)也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离婚增加”、“情人横行”,也各自占到约15%;另外,选择“闪婚”的人也有一定比例。

  如何复兴这个传统节日,29.41%的人选择了“国家重视”, 25.1%被调查者认为必须要“情侣认同”。而“行业推动”和“商家支持”各约占16%,仅有4.35%左右的人将选票投给“牛郎织女故乡开发”,“牛郎织女相应出版物”也仅获得7%。由此看来,七夕节振兴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对于七夕节能否取代情人节,大部分人持乐观态度。51.78%的人认为七夕节“有可能超越情人节“,26%被调查者认为“肯定会超过”,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不能超越”。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表示,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积极性正在被唤醒,被人们“淡忘”的“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冯骥才认为,尽管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好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其实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他认为,除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宣传外,首先要将“七夕”等传统节日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并熟记。另外,市场上也可以出售一些与“七夕”有关的小物品来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节日。

  郑一民对此也有类似看法,他建议“七夕”应该有用以传承“七夕”的“吉祥物”,之所以被淡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吉祥物”的传播作用。而外来强势文化往往具有特点鲜明的标志,如“圣诞老人”很受喜爱。郑一民介绍,“摩诃罗”是代表“七夕”的最古老的“吉祥物”,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但现在已经“失传”了。可以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基础上力促“摩诃罗”的“再生”,让人们重新找回文化归属感。

  民俗专家认为,在美好的神话传说氛围中组织兼具现代感的各种活动,虽然无法再现或还原古时人们过七夕佳节的场景和习俗,但这起码可以让现代的年轻人了解七夕节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在节庆文化中弘扬传统美德。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表示,“七夕”文化在民间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七夕”节拥有可用、可赠、可餐之物,这个节日就会日渐复苏。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赵婷)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