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义工们向每一位过往的司机发上一份友善的交通安全倡议书,提醒他们安全驾驶。丁玎摄
全国严整醉驾成果显著,公众关注执法透明度 公职人员醉驾应“优先”曝光? “醉酒驾驶”+“公职人员”,极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8月19日晚广州番禺榄核镇纪委书记梁某醉驾被记者逮了个正着,第二天即成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
自8月15日全国启动严整酒后驾车专项行动以来,各地成效颇为显著:截至8月24日,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17078起,醉酒驾驶2403起。
在不断累积的数字背后,公众关注的话题持续升温:如何落实公务员醉驾抄告制度、增强查处信息的透明度?对公职人员是否应“优先”曝光以加大对酒后驾车高危群体的震慑力度?曝光是否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不曝光又该如何保证相关部门公开、公正、公平执法?
抄告VS曝光 醉驾公务员曝光信息寥寥无几 广东在公安部四个“一律”基础上增加的一个“一律”颇受关注,即公务员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将名单抄送到当事人所在地纪检监察部门,情况严重的将通过媒体进行曝光。
8月16日,专项行动第二天,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做客某报网直播室时表示,在8月15日晚的行动中,广州交警抓到了醉酒驾驶的公务员,已抄告纪委,但却“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公开该司机的身份、车辆所属单位名称及驾驶人饮酒的程度。
记者在网上仅能查询到为数不多的公务员醉驾信息,如今年5月份深圳福田区人大代表李庆丰因醉酒驾车、肇事逃逸、醉打交警被查,后被市监察局予以行政降级处分。除此之外,全国各省市被曝光的醉驾公务员信息寥寥无几。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周位列全国专项行动违章之首的浙江已有15名醉驾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抄告同级纪委,但具体信息并未在网上公开。
“抄告和曝光并不一样,抄告是将当事人醉驾信息抄送告知其家庭、单位,而曝光是面向大众公开。现在我们主要还是实行抄告制度。”省交管局宣传科科长汪春洋告诉记者,抄告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可借鉴珠海、河源等市的做法,将醉驾名单全部抄告当地纪委,由纪委筛选;或干脆将纪检监察干部请到查处一线,现场辨别醉驾者是否为公务员身份。
市民担心 没有媒体曝光会不了了之 同样是醉驾,似乎却因为公职人员的身份而极易成为焦点。事实上,公众之所以对公务员群体倍加关注,究其原因,在于对执法部门能否公开、公平、公正执法持检验态度。仍就梁某醉驾一事来说,梁某当晚竟被放回了家,直到20个小时后才走进拘留所。为什么公务员醉驾被查却不是在第一时间被拘?是否存在因人而异的“大小眼”执法嫌疑?在梁某之前,还有多少公务员醉驾却没有依照程序被予以处理的?
“对公务员违法不能总是遮遮掩掩;如果没有媒体曝光,可能这些事又会不了了之。”市民蓝小姐的话代表了一部分公众的声音,她认为,公职人员是酒后驾驶的高危群体,也是一个能起表率作用的特殊群体,对他们应该严加威慑,才能让其他醉驾者被罚得心服口服。
在省政府部门办公的科级干部阿涛对此颇感无奈:“公务员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需要应酬,会犯错误,其实都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地看待我们。”
法律专家 不涉及手机号码等隐私就不算侵权 对公务员要不要重点曝光、“优先”曝光?支持者希望以此来监督执法机关公正执法,避免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大小眼”现象;反对者则认为,对醉驾者的曝光涉嫌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
有市民担心,如果查处信息不够透明,对醉驾被查者的社会曝光力度过于软弱,缺乏公开监督的整治行动也只能流于形式,最终将导致酒后驾驶的反弹。为此,有网友提议,可通过单位内部网络,要求所有执法人员在第一时间上传醉驾者的姓名、违法记录,并限定一个时段,比如最多不超过一周,向社会曝光所有醉驾者的情况和处理结果。
整治行动开始不久,有媒体到深圳看守所采访因醉酒驾驶被拘留的人员,一些车主并不愿意面对记者的镜头:“钱也罚了,人被拘留了,驾照也被扣了,我甘心接受处罚,但要曝光我,没有这样的道理!”车主小蒋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严重的刑事犯罪,担心被曝光后家人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影响。
法律界专家则表示,如果曝光的信息中不涉及手机号码等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能够客观、如实、全面地公布,就不会构成侵权。
不管是新执行的抄告制度,还是“不幸地”撞到媒体记者笔杆上和镜头里的被动曝光,对教育驾驶员远离酒后驾驶还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说到底,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拘留多少人、曝光多少人,教育公众不要酒后驾驶、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才是最终目的。”省交管局局长何桂复说。
他山之石 日本公务员醉驾一律就地免职 一些国家对酒驾者的曝光制度十分严苛。在波兰,警方抓到醉酒司机就把他们的姓名、年龄、所驾驶汽车的型号和牌照、被扣地点和当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外加司机近照,都上传警方专设的网站,再发给全国的大报刊,司机因此承担找工作、做生意难的后果。新西兰警方近期恢复向媒体公布酒后驾驶者姓名的做法,以加强道路安全。此前,新西兰警方曾因向媒体公布酒后驾驶者姓名而被投诉“侵犯隐私”,而一度中断了这种做法。在日本,如果公务员酒后驾车,不论是否发生事故,一律就地停职或免职。(记者洪奕宜、实习生赵琦玉陈晓 统筹戎明昌)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