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农民不仅要开拓市场,还要能在市场夹缝中生存、发展。山东省胶南市的新农民在经济大潮中通过“反弹琵琶”,站稳了脚跟,增加了受益。
从害虫吃庄稼到庄稼“吃“害虫
眼下,在农田的地堰上、沟垄间种蓖麻,成为胶南市农业生产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些充分利用地边地角种植的蓖麻,除了能给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外,还有一个大用途:蓖麻的植株、叶子含有的特殊物质――蓖麻碱,能使害虫麻痹中毒,这些蓖麻也就成了治虫的一道道防线。在大豆或花生地里、地边,每亩均匀地点种蓖麻10-15株蓖麻,可使到田间产卵的金龟子取食蓖麻叶中毒死亡,虫口减少90%左右,增产10%以上,防效胜过喷施农药。
在地面布防的同时,胶南农民还用上了现代化的空中杀虫武器。这些立于田间地头的杀虫灯外观跟过去的老式杀虫灯没有区别,内部设置大不一样,杀虫灯的顶端装有一块金属板,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既环保,杀虫的时效性还更强。据介绍,一盏太阳能杀虫灯,可以控制周围40―50亩(农田)的害虫,能够有效地降低用药和人工成本80%以上。目前,胶南市生物治虫“立体”覆盖的农田已达1万多亩,并将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这种治虫方式,为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保障。
看好“黄金地”,东北林蛙南下“闯”关里
贺永安是辽宁省人,在东北已有10年的林蛙养殖经验,而在胶南市的林蛙养殖业里,他无疑是个“拓荒者”。
以前人们为了生计闯关东,而贺永安现在则是带着林蛙闯关里,提及其中缘由,他说,他的故乡林蛙养殖业发展较早也较迅速,但因其多采用粗放式放养方式,林下用地资源紧张租金投入较高,导致林蛙养殖投入产出比率不高。
2008年,贺永安打听到理务关镇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且气候温润,是养殖林蛙的一块“宝地”,于是,经过了初步考察后,他不远千里来创业。去年冬天,他一次性投资6.5万元引进了中华林蛙蛙种进行人工孵化,因青岛地区气候温润、昼夜温差不大,首次孵化成功率就高达90%以上,这让丁永安的信心倍增。
据贺永安介绍,“中华林蛙”提炼的林蛙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蛙肉又是上乘的美味佳肴,市场供不应求,人工饲养前景广阔。此次棚养林蛙约7万只,每只饲养成本在0.5元左右;林地散养林蛙30万只,回捕率约20%,无任何饲养成本。按照目前每只林蛙7元和每斤林蛙油2800―3000元的市场价格,一年内就可全部收回成本。
蝗虫不吃庄稼吃青草,害虫变“益虫” “都说蝗虫是害虫,但俺觉得,只要它老实地呆在养殖棚里,就是能使养殖户受益的"益虫"。”藏南镇唐家庄村孙建法自豪地说。
2009年4月,孙建法集资9.9万元建立了3个种棚,专养从日本引进的“东亚飞蝗”。经过数月的自繁自产,目前基地的养殖规模已扩大到50个棚,占地15亩。蝗虫的生长周期较短,从幼虫到成虫仅需50天,每棚年产量500―800斤,市场价每斤18―20元。
孙建法算了笔账:“这种蝗虫一年可收获三茬,易养好活技术成本低廉,并且喂的都是随处可见的青草,无需饲养成本。俺们和天津的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成虫都由他们收购,不愁销路,每棚每年能产生纯利润1.5万元,加上出售种虫每棚3万元,一年赚个四五十万不成问题。”
从养殖场成立到第一批成虫收获,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孙建法就净赚了近3万元,这使很多当初持否定态度的村民都转变了态度,他们三五成群地前来参观,听了介绍后都啧啧称奇:没想到这在农村随处可见的蝗虫竟能赚大钱。目前,孙建法已迎来了近百位有投资意向的客商,十几个棚的种虫已被预订,到年底可收益40万元。(宋学春 丁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