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2日,陕西省凤翔县仍有160余名铅中毒儿童住院治疗。本报记者 丁海涛/摄 |
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冒黑烟的汽车屁股,“五彩斑斓”的河流,闻所不敢闻的肮脏空气……这些或许是许多人对环境污染直观的感受,但连续两起“血铅”事件让感受演变为切肤之痛。发生在陕西凤翔、湖南武冈的“大量儿童铅中毒”事件,让外界看到了在污染企业的阴影下,一群村民的惶恐与无助。英国《每日电讯报》文章的标题直言“中国在接管世界之前是否会被自己排放的废水淹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也向《国际先驱导报》直言,“如今,能阻碍中国崛起的问题之一或许就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仅一直深受国内舆论所诟病,而且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摩擦。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
污染问题并非单纯的环境问题,它的背后是一条条生命,是老百姓和中国社会的一大切肤之痛。
据了解,在爆出儿童铅中毒事件前,陕西凤翔县长青镇的村民,已与当地政府有过多次“冲突”。当年为了给“大项目”东岭公司征地,地方政府对村民“软硬兼施”。在孩子住院、农民愤怒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强力建设的工业园和因此带来的滚滚财源。
而在“血铅”事件发生后,凤翔县紧急启动东岭冶炼公司卫生防护距离内的搬迁工程,计划在两年内将425户居民安置到距离企业1350米的“安全地带”。但是,村民对新址能否彻底摆脱污染表示怀疑。外界更是置疑声不断,是老百姓的性命重要,还是一个落后的工业项目重要。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透露说,“在中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下降的情况下,环境信访和群体事件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上升”。显然,环境问题已经不再简单,而是已经成为引发官民冲突的导火索。
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发,群体性事件不断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切切实实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马军是民间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长期关注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他眼中,根治污染问题困难重重,“逐利的企业宁愿年年交罚款也不愿意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因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环境问题影响国家形象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日本、韩国等国的媒体经常拿“中国的环境污染”说事,极力把中国塑造成一个“肮脏的邻居”。以至于,初次来到中国的韩国人、日本人都会下意识地准备很多口罩和消毒液。
在这些国家的一些民众看来,中国的沙尘暴飘洋过海到了韩国、日本上空,甚至中国土地种出的粮食、蔬菜、水果都难以幸免,被先入为主地认为有污染。而一些国际环境研究机构的研究声称,中国的污染物已经到达了南极、北极,甚至地球上空环绕的沙尘带都免不了“中国的功劳”。
对于国外的上述舆论,马军则很坦然,“一方面我们要坦诚面对质疑,另一方面也要表达我们自己的视角与观点。”在马军看来,中国环境污染严重是事实,但在华外国企业也逃不了干系。马军举例说,日本很多企业目前只做产品设计和生产结束后的营销这类“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部分,而把中间高污染的环节设立在中国。“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把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过程转移到中国,实际上是中国在为他们承担环境责任。”
发展不应以环境为代价
尽管日本、韩国等国家对中国的环境问题颇多指责,但是它们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中,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东京、大阪、九州岛以及其他主要工业城市简直是今天中国的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的翻版。但是30年前,两件事帮助日本政府治理好了环境:一是国内舆论越来越多的反思,政府在压力下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建立了有效的环保机构;一件是日本走出了低成本经济模式的发展道路。
林玉锁认为,与当初的日本一样,当前中国同样拥有强大并可支持经济转型需要的政府财政资金,日本的某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而马军更加重视信息公开。他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认识到,通过信息公开可以给违规者造成舆论压力。在马军看来,中国应该加大对环保问题的舆论监督作用。但是现在的情况显然不太乐观。(国际先驱导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