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前老总陈同海受贿近2亿元受审,天价赃款从何而来?贪腐金额过亿,却仅被判死缓,这一开了中国司法史先河的案件背后有无“猫腻”?
受贿上亿元却没被判死刑 陈同海,一个开了受贿上亿元却没有被判处死刑的司法先河的人。
7月15日9时30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陈同海做出一审判决,认定陈同海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院经审理查明,陈同海利用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承揽工程等方面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他人钱款折合人民币共计1.9573亿余元。案发后,陈同海退缴了全部赃款。
据旁听人员说,在当天的庭审中,控辩双方就陈同海受贿数额争论激烈。辩护律师认为,陈同海仅仅受贿2000多万元,另外的1.7亿元不能算受贿款,因为陈没有为对方谋利。
陈同海交代,检察院指控中有1.7亿元是他的商人朋友送来让他帮忙的,这个忙跟中石化一点关系也没有,不是给他的,他也没有利用自己的职务为对方谋利。
不知什么原因,尽管辩方不认为1.7亿元属于犯罪构成,可是在开庭前,辩护律师还是把其中关于证明这部分钱非受贿款的10多份证据全部撤了下来。
判决出来后,陈同海对刑期基本满意,但还是表示对1.7亿的数额不认同。他的家属多次劝陈同海上诉。据说,他的律师为此把上诉状都准备好了。但到了最后关头,陈同海决定放弃上诉。
一个月花销公款120万元 几乎所有的媒体在报道陈同海和他的案件时,都会说到他的身份背景,这也是本案受到特别关注的原因之一。
陈同海出身革命世家,他的父亲陈伟达为中共上海老一辈领导人之一,在浙江工作近30年之久。1978年调任天津市市委书记。
陈同海1976年从东北石油学院毕业,分配至大庆油田工作。1983年奔赴父亲的“根据地”——浙江,并在这里完成从蛹到蝶的羽化过程。
1983年3月至1986年12月,陈同海任浙江镇海石油化工总厂负责人。1991年7月至1994年1月期间,任浙江省宁波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1994年1月,陈同海出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直至1998年4月调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4月起,陈开始担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此时,到达他权力的顶峰,独揽大权,“既是中石化的一把手,也是二把手和三把手。”
据说陈同海在这个位子上虽然有工作能力,可是生活奢华,“每月公款花销120万元,平均一天花4万元。”对此,陈竟然认为理所当然:“每月交际一两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缴税款两百多亿。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
递检查前后转移过亿财产
2007年6月初,有所察觉的“上面”开始动作。在有关领导的督促下,陈同海递交了一份书面“自我检查”,承认自己工作中有四大过失:公司账目不清,有做多本账和逃税活动;集体侵吞、挪用税收款;挪用公款,以现钞、证券等作礼品,赠送有关领导和部门主管;接受名贵礼品占为私有。
递交这份检查的前后,他开始转移财产,积极准备外逃。仅5月中旬到6月20日,陈同海在京、津、深的12个银行账号,就有51次大额款项被提取或转移到其他账户及套购外币,总额过亿元。
2008年1月25日,新华社正式发布官方对陈同海“双开”的消息。
据悉,陈同海“落马”后,有关部门从他在北京的两处住宅,共搜查到52万美元、48万加元、65万欧元,还有化名护照5本。
陈同海在宁波的为官路径 2009年7月15日,浙江宁波当地一家报纸在头版的位置,把陈同海因为受贿罪被判处死缓的消息做得大大的。中石油镇海炼化分公司一名姓王的退休老工人拿着报纸,长长叹了一口气。
陈同海离开镇海炼化虽然已经20多年了,但是,对老王他们这些老工人来讲,陈同海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有一种说法,镇海炼化能有今天的成就,与陈同海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财富》杂志中文版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中,镇海炼化居第13位。
共挤火车 为同事买酸奶 从1983年3月至1986年12月,陈同海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镇海石油化工总厂党委副书记、书记。
镇海炼化一名老技术员回忆,当时的镇海炼油厂因为国内原油供应不足,厂里有油就开工干一段,没有油就停工休整,让职工们学习,处于“半负荷”的状态。
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国内要想解决原油问题是十分困难的。陈同海到任没有多长时间,就协调有关部门引进世界上第二套用重油生产尿素的设备,开始了大化肥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大大缓解了浙江和宁波农村用化肥难的问题。
据陈同海以前的同事秋月平湖(网名)回忆,他和陈成为君子之交的机缘是一次公务旅行。那年冬天,浙江省副省长带领专题考察团,从北京回杭州时,除了副省长和几个厅长有软卧,其余人都只有硬座了。那个年代运力严重不足,乘火车就像逃难,超载嘈杂乱糟糟,列车员的脸十分冷漠。北京至杭州特快也要一昼夜。车到天津,陈磕磕碰碰挤出去,然后团里的专家们和年长者都相继换到硬卧去了。陈对我说:“实在没办法了,还少3张卧铺票。我们没事,你可以吗?”
“没事,我也能吃苦的。”陈又掉头穿过拥挤不堪的过道,挤在过道上的人对他怒目粗口。火车开动了,还不见他影子,同行的人正着急,只见他手举着一个口袋,腾挪移步过来,边走边不停地向过道上的人说“对不起,请让让,对不起”。他开心地对秋月平湖说:“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哇,酸奶!那时酸奶可是稀罕物,白底蓝花瓶形状古朴。在断水断粮的恶劣环境中,靠着这瓶酸奶的能量,秋月平湖彻夜无眠坐回杭州,“以后再也没见到这样的瓶、这样美味的酸奶了”。
据另一名和陈同海接触过的老工人介绍,陈同海刚入官场时,应该说还是有一份朴素的感情的,保持着一种人性的“原生态”,想着做一个好官,在政治上有所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周围的一切。但随着步步高升,他的想法也在改变,最终走向了一条歧路。
主政宁波搞经济不含糊 陈同海先是于1986年12月至1989年7月间任宁波市常务副市长。随后,他调至浙江省计经委任常务副主任长达四年之久。之后,他又重新“杀回宁波”,自1991年6月至1992年2月,任宁波市代市长。1992年2月至1994年1月,他担任宁波市市长。
谈起这段时间的陈同海,宁波官场上的一些老人都会津津乐道。据宁波第二百货公司一名退休老职工回忆,陈同海给他们的印象是敢说敢干,在一些事情上敢于表态,并且决定了的事情从来不会忘记,过一段时间可能还要亲自过问一下。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92年1月2日,时任宁波市代市长的陈同海到第二百货公司慰问春节前坚持生产的职工,在听完公司负责人关于商业网点措施改造遇到的困难后,陈说,营业条件要改善,服务质量要提高;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把宁波建设成浙东商业中心。就这几句话,第二百货公司所遇到的问题没过多久就迎刃而解了。
据宁波经委一名老干部回忆,陈同海在搞经济建设上“一点也不含糊”,看准了的事情,就会下大力气去做。在1992年5月9日,陈同海参观北京理工大学与宁波科委共同举办的“新产品新技术暨计算机硬件展示洽谈会”,就对高科技产品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要求科协花力气引进一些好项目,以提升宁波的经济技术实力。也就是从那时起,宁波开始注重高新产业的发展。如今,宁波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据宁波一名政协委员介绍,陈同海对宁波的贡献“还是蛮大的”。他说,现在宁波的两小时交通圈、大榭岛的开发等等,都是那个时候陈同海定下来的。陈同海在调离宁波市市长之前,还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据一份资料显示,陈同海在任宁波市市长期间,基本上定下了“立足宁波,连接上海,贯通长江,联网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他定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在宁波建成一个以港口为中心,以城市为依托,各种运输方式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如今,这一切都已变成了现实。
据宁波市经贸委一名老干部回忆,在担任宁波市市长期间,只要有机会,陈同海就推销宁波,并且欢迎外商到宁波来投资。他给外商的印象是很务实,能很快取得大家的信任。陈同海1993年6月12日在会见香港港龙航空创办人曹光彪时,对港龙航空直飞宁波表示祝贺,称这是盼望已久的大事。接下来,陈同海切入正题,向曹老先生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了宁波对外开放、大榭岛的开发等形势,让曹回到香港后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给宁波引进投资。这次接见,陈给曹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香港后,他还和陈同海有联系,并且给宁波介绍了多个投资商。
“你有错,我照样打你的老屁股!” 与这些正面因素形成对比的是,陈同海在宁波也留下了很多霸道的“笑谈”。据熟悉陈同海的人介绍,陈外表儒雅,说话行事颇有高干子弟的洒脱,好抽烟,在工作能力上被认为有魄力,能干事。
据一名老干部介绍,陈同海在任时,很喜欢现场办公,发现不好的问题,就会立即纠正。陈同海任宁波市市长时,建委一名领导和其家族很有渊源,一次陈同海在检查一个项目时,感到很不满意,说出了“谁不好好干,就打谁的屁股”的话。这名老领导在场,当时很不高兴,对陈说:“我小时候去你家还抱过你,还打过你的小屁股呢,你现在要打我的老屁股了!”陈同海当时就说:“现在我是市长,你有错,我照样打你的老屁股!”
1992年2月,宁波市人大开会选举陈同海当市长。陈同海公然对人大代表讲,你们都投票选我,如果谁不选我,我也是知道的,你们看着办!在这次会议上,陈同海果然高票当选。对于这些,好多和陈同海共过事的干部坦陈,陈同海这种性格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有可能会更利于干事。”
陈同海出事后,他的一些“陈年趣事”又被人给扯了出来。当时,社会传言陈同海跋扈嚣张,时任国务院要职的某领导到宁波,与会人员全体到齐,唯独陈姗姗来迟。他还没丝毫歉意,扔一支烟给国务院的领导,领导看看烟,极其名贵,沉着脸问陈:“你一个月有多少薪水?”陈面无愧色,微微一笑。当时有人猜测,陈的仕途可能就此完了,但并非如此,不久,陈又高升做了京官,再不久更是一帆风顺,再不久成了官商一体声名显赫年薪几百万元的陈董,一直到落马倒下。
据《法律与生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