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综述

2009年08月30日12:0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政府网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

  ——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综述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赵超、李菲、贾楠)56个民族56朵花。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情同手足,互助友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从确立区域自治到明确发展方向,从巩固民族团结到培养民族干部,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经验弥足珍贵。

  吹响新号角,奏响新凯歌。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时代的检验,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得以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确立区域自治,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区域自治就得以率先示范。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为其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的实际,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直到今天,民族法制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1954年,宪法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订……

  串串足迹见证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法制建设的深刻认识和伟大实践。截至2007年,我国共建立了155个自治地方,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制化,其重大意义不一而足,它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当家做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有利于加强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当家做主的最好形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我们也在继续探索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更多途径和方法。”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其他有关民族立法也取得重要进展。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发布实施。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出台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对涉及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权益作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法》等规定了各民族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诉讼法》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规定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等等。

  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永无止境,民族法制建设的道路没有终点。国家民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后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将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充分体现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充分照顾各族人民的利益,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适应各民族各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明确发展方向,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浦寨,1992年以前还是个仅有17户村民的边境小屯,村民生活十分穷困。如今这里已开设商铺1000多家,常住人口近3000人,绝大多数是壮族群众,2007年创造边贸成交额35亿元。浦寨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党和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的有效实施。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快发展也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民族地区的振兴。

  在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实施积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务。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据统计,1949年在全国36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约1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经济形态,约80万人口生活在原始公社社会形态中。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源泉。

  从1979年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开始,支持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就不断出台,比如对民族地区“智力支边”,比如制定《边疆建设规划草案》,等等。

  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面向新世纪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青藏铁路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迸发出空前的力量,焕发出无尽的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台决定和专项规划,使民族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明确。

  ——2005年5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

  ——2005年8月,《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正式发布。

  ——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

  ……

  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关怀温暖人心,政策促进发展。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GDP总量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5.2倍,年均增长10.1%;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时的8411亿元相比,增长1.4倍,年均增长11.7%。

  巩固民族团结,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

  多年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唱响团结、进步的主旋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途径,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1988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4993个,每次大会都会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以来,对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的大庆活动,中央都会派出代表团前往祝贺,同时帮助自治区扎扎实实解决一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项目。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是搞好民族关系。我们党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成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已深深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产生了恶劣影响。巩固民族团结,就要对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2001年9月,中办、国办转发了国家民委等七部委《关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问题时,要始终高举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旗帜。

  通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健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长效机制,定期排查民族宗教领域的不安定因素,及时消除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隐患,各种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切实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共同团结奋斗的主旋律响彻云霄,共同繁荣发展的大潮奔涌向前,中华民族已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培养民族干部,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年仅38岁的维吾尔族干部阿力甫是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县长,他是当地最年轻的县长,曾经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后来又参加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还在北京市大兴区挂职锻炼过。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新疆发展建设的主力军。目前,新疆共有少数民族干部36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新疆一样,在全国其他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干部工作,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了解本民族人民的要求,少数民族群众也把他们作为自己利益的代表,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对各级政权机关中有没有本民族的代表人物十分关注。

  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由来已久。1978年,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民委召开了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各地必须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干部政策;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其中有许多法律条文对培养和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作出了规定,使这项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1993年、2000年、2005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简称“三部委”)3次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开展民族地区干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他地区的交流,一直是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选派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二是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干部支援民族地区的建设。

  从1990年开始,中央三部委组织了5000多名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据了解,参加过挂职锻炼的干部,大部分已经成长起来,多数进入了更高一级领导岗位,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也是从这时起,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了干部援藏、援疆和支边的力度。多年来,这些干部与当地各族人民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不仅在帮助民族地区发展上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为当地各民族干部的培养和帮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系列政策与举措的实施,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0多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全国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4.5万人,占同级干部总数的7.6%。

  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充分说明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干部政策的正确,充分表明了党和人民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信赖。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力量,才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多种措施并举——我国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贾楠、李菲)记者从国家民委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断扩大,素质持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

  据介绍,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多种渠道、多样形式和多次培养的办法,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开展理论政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各级党委政府有计划、分层次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党校、行政学院、民族干院(校)进行培训,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使命感。详细

  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李菲、贾楠)记者近日从国家民委了解到,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东乡、布朗等10个少数民族均有项目入选第二批名录推荐名单,至此,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已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为165项。至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计3800多项。2007年,有关部委在部署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关注边疆省区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民族的项目。详细

  1

  1

   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李菲、贾楠)记者从国家民委获悉,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已达30626.2亿元,人均GDP近1.6万元。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等,都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的GDP总量已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4倍,年均增长10.2%。民族地区人均GDP已由1978年的248元增加到2008年的16057.26元。

  我国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李菲、贾楠)记者从国家民委了解到,我国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族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76.6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万多亿元。新修建了一批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利枢纽及城乡基础设施等,重大交通项目包括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等。

  此外,我国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14元增加到2008年的13166元,增长了30.8倍。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168元增加到2008年的3391元,增长了19.2倍。

  民族花儿向阳开

  ——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取得大发展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记者赵超、贾楠)有1.1万人的裕固族享受着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的免费教育,有2万多人的京族发展边境贸易使人均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仅有近3000人的珞巴族在传承文化中走上致富路……

  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0多万人,被统称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多处在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受历史、自然条件限制,这些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近几年来,各有关地区和部门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加之这些民族群众自身的不懈努力,情况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一些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蒸蒸日上的希望之乡;一些贫困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大步迈向小康。

  经济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迈上现代化台阶

  聚居于广西东兴市的“海洋民族”京族一直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京族人还仅靠捕获的海产品换购食物,非常贫困。进入新世纪,京族人利用靠近越南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逐渐形成了海产品收购、加工和出售的完整产业链,使京族一跃成为生活富裕的人口较少民族。

  2005年,国家制定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政策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各部门已经投入扶持资金29亿多元,安排各类扶持项目8000多个。

  关怀暖人心,浇开幸福花。几年来,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眼看着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电线扯到了山顶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使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瓶颈”不断被打破。

  昔日封闭村寨,如今面貌一新。到2008年底,人口较少民族640个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均比规划实施前有了大幅度提升。其中,通公路的村占90%,提升32.7个百分点;通电的村占95.3%,提升了9.4个百分点;有安全饮用水的村占81.7%,提升39.2个百分点;通电话的自然村占88.1%,提升50.2个百分点。

  路通了,灯亮了,人口较少民族开始展望未来,谋划发展。各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丰收,畜牧业腾飞。2008年,640个村经济作物总收入8.9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32万元,劳务输出9.5万人,劳务输出总收入30252.6万元,人均劳务收入3184.5元,比上年增加526元。640个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规划实施前增加1064元,增长120%;农牧民人均有粮398.5公斤,比规划实施前增加90.5公斤,增长29%。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文化村下兰屯的科技扶贫良种牛培育基地里,毛南族管理员谭劲仕说:“我们利用政府提供的培育技术,每年向100多户贫困家庭提供用来喂养的小牛。”这一基地每年都要对环江县本地特有的菜牛进行品种改良,除每年出栏约200头牛外,还将配种后的母牛提供给贫困户喂养,出生的小牛也无偿提供给贫困户,每年能给贫困家庭带来超过2000元的收入。

  立足当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各人口较少民族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喜人的发展图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乡开展的家庭游项目使俄罗斯族群众脱贫致富;黑龙江开发赫哲族“渔家乐”旅游项目,让游客“吃赫家饭、住赫家屋、干赫家活、享赫家乐”;福建华安县扶持高山族种茶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青海循化县把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扶持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拉面经济”等劳务输出使撒拉族群众尝到“挣了票子,壮了胆子,换了脑子,育了孩子”的甜头。

  民生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我们只花了1万元。”59岁的达斡尔族牧民塔娜说,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今天我全家还住在40年前的土坯房里。

  2006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危旧房改造工程,为贫困家庭送来了福音,贫困户塔娜一家成为第一批搬进新居的牧民。蒙古语“巴彦塔拉”的意思是幸福的草原,乔迁新居正是一家人幸福日子的开始。

  国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前,人口较少民族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较低,平均文盲率为42.3%,有9个民族文盲率超过50%;医疗卫生条件差,355个村没有卫生室,地方病、传染病仍较严重;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解决了60多万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就意味着22个民族得到了繁荣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各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为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教育上,新增或改扩建教育用房6.7万平方米,农牧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达到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多数达到90%以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镇全部实现“普六”,大部分基本实现“普九”,上学难问题基本解决。

  ——在卫生上,新增或改扩建卫生用房3万平方米,使有卫生室的村达到78.9%,提高了34.4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明显下降。

  ——在文化上,新增或改扩建文化用房5.9万平方米,使有文化活动室的村达到76.3%,提高约54个百分点,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自然村达到84.9%,提高36个百分点。

  ——在社会保障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实施安居房建设项目,使13217户农牧民告别了危旧房、简易房。

  文化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传承优秀文化

  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有一家刺绣合作社,当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把民间传统的乌孜别克族刺绣文化发扬光大。如今,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的民族刺绣工艺品不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统一设计、制作和销售的网络,还因绣品设计精美、图案大方、做工细致而闻名,不少产品远销国外。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聚集地。据统计,人口较少民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每个人口较少民族都有项目列入,22个民族共有38项。而过去,这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难,抵御外来文化冲击能力弱,许多口耳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流失甚至消失。

  近年来,相关部门提出要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濒危文化遗产,放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努力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在文化繁荣发展中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

  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特色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既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一条途径。

  多年来,各人口较少民族所在省份充分利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下功夫把旅游业和传统手工艺品做大做强,做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做成重要的增收来源。黑龙江省为19个人口较少民族村改善学校、医院、文化站设施条件,建立民族歌舞团、民族博物馆、民族风情园等,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云南省启动7个人口较少民族各建1个小型特色博物馆项目,大力挖掘整理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实行“小民族”大政策,实施“小民族”大扶持,实现“小民族”大发展。走在发展之路上,创造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各民族在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

  2

  2
(责任编辑:杨建)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