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石油价格的“噱头”? 有分析人士认为,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为了推动石油价格、增加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以及更加牢固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国继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又重新抛出了美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的“石油峰值理论”。
在2002年7月的石油储备讨论会上,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指出,全球石油供给最早将于2010年达到巅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随后美国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顾问、美国能源投资银行家马修·R·西蒙斯在2003年的石油峰会上指出,由于石油峰值将临,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因为世界还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
显然,这些舆论为日后石油价格的飙升找到了“由头”。
与过去的“石油峰值理论”截然相反的是,美国去年又抛出了美国政府科学家的北极资源政府评估,表示北极地区拥有900亿桶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未探明可采油气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强,从而确定了其作为石油巨头最后主战场的潜力。”
该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北极说”还是“峰值说”,都是西方财团操纵石油价格的“噱头”。
“现在石油界愿意做峰值的推断,因为一旦有峰值,国际油价的问题就稳固了,就只有走高没有走低的选择了。”周大地也认为,资源的分布不均,包括资源的各种形式的垄断,国家垄断、大财团垄断或者长期的帝国主义瓜分形成的势力范围,使石油资源的投资受到种种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想非常轻易的大量的增产是不容易的。
对此,张抗表示,20多年来,世界石油储产量增长的势头是被人为的因素压低了。从石油地质上看,全球油气储量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按照美国地质调查所2000年所作的资源量测算,全球储量在约30年内有再增加1倍的可能性。
“世界石油峰值的预测者必须明白,他们所赖以作推测的产量数据至少有20余年是被人为压低了的数据。其历史部分已经"失真",能以此为依据用趋势外推这一传统思路"真实地"预测未来吗?”张抗感慨道。
张抗指出,许多人在“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最终会枯竭”的正确前提下简单的轻信了一些石油在近、中期将在达到峰值而后走向枯竭的结论。这种悲观的认识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流传,从而容易接受油价将有更大涨势的宣传。
“从理论上说,石油已经是稀缺资源,且行将枯竭;从市场上看,油价不断上升;两者之间似乎在互相证明彼此的正确,结果致使泡沫越鼓越大,油价越来越高。因而,就连某些峰值论的倡导者也不得不承认这类认识是油价大涨的"幕后推手"。”张抗直言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