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的算盘
在地方积极的背后是央企的“保级”与“发展”的动力。
当江苏武进官方用“站在央企肩头,大戏还在后头”来庆祝引资央企的成功时,微笑的不仅仅是地方,央企亦然。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安徽省某省属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8月28日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次合作国务院国资委很积极”,有领导将会在10月份亲率央企到安徽实地考察。
据本报获得的一份文件显示,在8月26日的对接座谈会上,出席的央企高达107户,其中中央管理的53户企业有42户企业副总以上的代表,集团公司正职则有20位。
“层次非常之高。”安徽省国资委主任杜建平不无感叹。
国资委主动与地方合作实际上始于2006年,当时针对与湖南的合作专门发文。
到了2008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再度发函,要求央企推动与甘肃省企业的对接合作力度。
“对于央企而言,到地方投资也是因为资金充裕。”赵晓语出惊人。
据悉,这次与安徽的对接会将召开两次,其中一次座谈会,一次签约大会,而其他省份只有一次签约大会,“国资委这次给了两次机会。”
江苏省国资委企业改革发展处一位人士则对央企的“主动”有着自己的解读,“加强地方企业与央企的合作,中央有这个精神”,“可以应对金融危机。”
而在上述安徽省发改委官员眼里,这种合作更多是央企自身面临改革的要求:由于央企要削减到80到100家,央企正大力扩张以让自身进入那100家名单中。
这给央企以巨大的压力,在对外合作屡受挫折时,加强与地方合作是一条捷径。2008年12月一次国资会议上,李荣融就提出支持、鼓励与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跨区域的联合重组。
“国资委对央属国有企业缩减数目的绝对量化管理必然会导致可能被裁减的央属国有企业寻找扩张途径,扩大规模,上马项目,避免被缩减。”长期关注国企改革的同济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刘春彦认为李荣融的要求让央企“拼命要扩张”。
在刘春彦的眼里,现在央企与地方企业重组还面临着一个好的机遇,“经济危机中的四万亿的刺激计划(主要是基础设施,且地方政府又强力推动)又为央企提供了资金来源。”
事实上,以前地方企业和央企合作,一来是参股,二来地方企业做配套,现在合作形式已经演化成共同建立生产基地等模式,“这就证明了央企和地方合作不再是虚的了。”上述省属企业总经理说。
在张文魁看来,安徽的资源企业特别多,而央企对这块又特别感兴趣,“现在资源企业又面临着很大的重组或关闭压力,所以央企此时重组对地方政府是一件好事。”
“央企肯定对资源性的企业感兴趣,它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刘春彦认为众多央企即将抢滩安徽有着更深层面的原因。
地方企业心结
夹在安徽当地政府和央企之间的是安徽当地的企业。
有声音认为,在地方政府和央企更加紧密地走在一起时,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等优势资源,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当地企业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8月28日会议上,上述省属集团公司总经理私下对本报记者说,合作了,谁占主导地位?地方的国企人事怎么安排?
在这位总经理看来,央企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应该及早预防可能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
不过,更为外界担心的是潜在的变化,上述安徽省发改委官员对这种变化颇为担心,央企在各地纷纷落户,“央企的势力范围可能会更大。”
资料显示,2008年40多家在合肥的央企累计完成产值600多亿元,直接从业人员高达10万人。
而在杭州,2008年,央企、国企在杭州实际投资总额达43.21亿元,约占杭州市实际利用国内资金总量的10%。
在北方的天津,截至2007年年底,中央企业总资产高达1500亿元,占天津全市工业总资产的18%。
对于这种现象,刘春彦也提醒说,“地方国有企业有可能形成与央属国有企业的联盟,而民营企业形成这种联盟的可能性比较小。”
不过,本报记者手头的《在全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件则有另外的解读,该文件认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将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很多行业讲产能过剩,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或者地方实力弱的企业限制太多,地方企业或者中小企业还不如去重组”,对于这种现象,张文魁则是从产业政策上思考这种央企的势力扩张。
张认为需要重新思考产业政策,“说我们产能过剩,过度竞争,这一棒子打下去往往是在中小企业身上,若中小企业被灭掉,就没现在的比亚迪、沙钢等”。
“有一些大的并非都是好的,小的可能更有活力。”张强调。
上述安徽省发改委官员还担心,在此次央企和各省联姻中,可能会让央企更加成为“无边界”企业。
而赵晓则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我认为有的央企早已跨过了扩张边界。”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