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报以《韩寒不配合新书宣传惹毛书商》为题,报道各地图书经营者的抱怨,说很多读者认为韩寒出版的新书《可爱的洪水猛兽》是盗版书,8月27日,韩寒在博客撰文称,“应出版商的要求,贴出最新的杂文集封面”。
一贯坚持少宣传、不现场签售的韩寒,在作家圈里算是个异类。此番在博客贴出杂文集的封面,颇有些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压力来自图书经销商,也来自出版商,但更多来自已经在出版圈和图书经营业形成的风气。于丹一次签售过1.5万册,郭敬明团队一天签售码洋过30万,在商言商的氛围在出版界其实已经很强大。
不能说这种风气是不良的。实际上无论是圈内圈外,都在有意无意地鼓励这种风气的形成。作家的市场化,图书产品的消费特征,这两点一直在被不断地明确着,而且,在明确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理直气壮的理由——作家也要吃饭,图书就是商品。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每逢知名作家新书出版,总少不了像明星巡演那样,到处亮相。
一贯力挺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在博客中暗示,“(韩寒)偶尔也应该向郭敬明学习一下。”郭敬明的确有很多值得市场化作家们学习的地方。问题是,出版界有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还可以理解,如果人人都成为郭敬明,还有多少作家会安下心来写作?
韩寒其实没有任何必要向郭敬明学习。
在国外成熟的出版机制下,作家只是整个出版环节的一部分,当作家完成写作任务后,宣传就是出版社的事情了。作家配不配合,完全视心情或签约条款而定。在中国目前“粉丝经济”盛行的情况下,一个强大的、完善的出版单位,应该有能力在作者缺席的情况下,将新书宣传好、运作好。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成名以来,仅在2007年进行过一次全美巡回签售,这并未影响围绕她的作品衍生出上千亿商业利润。况且现在国内有于丹、郭敬明这等号召力的作家,不会超过三十人。所以,郭敬明倒有向韩寒学习的必要,“拒绝签售,从我做起”。
韩浩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