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设计师彦坂裕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9世纪人们来世博会是为了看到一个新的世界,而自20世纪后半叶起,通过大众传媒就能达到这一目的了,那人们为什么还要特地到世博会来呢?为此,他提出应挖掘世博会作为交流空间的价值。
回首世博会158年的历史,它经历了从重技术向重文化演变的过程。
过去,人们走进世博会是为了看到一个全面反映最新科技水平的世界,因此各国都把当时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拿到世博会上来展示:如工业革命时代展出过实物大小的蒸汽机、克虏伯大炮等,电气革命时代则展出了电灯、电话、留声机等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新发明。世博会成为各国展示和交流先进技术的舞台。
但世博会创立之初,出于激励技术竞争和创新精神的初衷而设立的各种奖项,却使人们陷入到“以奖论英雄”的风气之中。例如1900年巴黎世博会奖品数量超过4.5万个,甚至出现个别参展方为获奖而贿赂评审专家的现象。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技术竞争的方式背离了世博会的核心价值,并与世博会发展趋势格格不入。于是,人们开始不再把技术竞争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思想、文化和学术交流放到重要位置上。
随着世博会展示重心由展品和技术向理念和文化的转移,原先那种面面俱到、百科全书式的传统展示模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以关注内容、解决问题为宗旨的主题展示体系。随着交流内涵的不断丰富,论坛、国际会议等思想文化交流活动之于世博会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1998年里斯本、2000年汉诺威、2005年爱知世博会都把论坛看作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交流进一步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但是面对面的交流依然不可或缺。人类本性深处蕴藏着一种欢庆节日或情绪共鸣的激情,而这种激情需要在某种环境中抒发,就像人们仍然要到足球场去看足球,到大剧院去现场聆听交响乐一样。现场的交流互动常常给人带来震撼。
其实人们早就已经注意到世博会作为思想交流平台的意义了。在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法国千年文化展、俄罗斯人类学展等吸引了大量公众,而法国作家雨果也在世博会期间主持了作家大会,并在会上制定了保障文学产权的国际法。
世博会如今已经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最佳场所,展示科学发现和创新精神的大舞台,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方式和空间。这也恰恰是世博会的吸引力所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