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村村民陈奎在自己的摩托修理店里放了台电脑,开起了小店。 |
沙集镇街道上80%的店铺都开着网店。 |
小镇农民扎堆开网店月入过万
苏北6万人的沙集镇有1200余家网店 崛起一个庞大的沙集网商群体 农民致富走出特色之路
8月20日,《2009年度上半年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上半年仅淘宝一家,网上交易额就高达809亿元,逼近2008年全年的999.6亿元,注册会员1.4亿,占全国网民数四成以上,数目惊人。
总是走在前端的广东人此次仍然贡献最大。半年时间,广东消费者网购额度接近100亿元,稳居“龙头宝座”。
然而,走进苏北农村,电子商务的渗透力和在民间的生命力同样让人们惊诧。仅徐州沙集镇,6万人口中就有1200余家网店。传统意义上,与网络相隔甚远——更别提电子商务——的中国农民,在土房里,在犬吠声中,正在键盘上敲打着网络时代的又一个奇迹。
文、图/本报记者李颖
8月29日,23岁的杨阳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无暇顾及旁边发生的任何事,午饭也只扒拉几口就放下了。快递单就放在手边以备随时填写。
杨阳的工作热情惊人,每天早上9:00到晚上12:00,他都挂在线上,随时等生意上门。也难怪,他才开了4个月网店,月收入已经近万元。
电脑上不停地跳出对话窗口,杨阳用左右两个食指敲字母,左手拇指按空格,打字速度也快得惊人。当地人管这种打字方式叫“三指禅”,几乎都是从“一指禅”慢慢练出来的。
一台电脑、散落的快递单、简单的家具、红色的砖房、看家的黑色土狗——强烈的视觉反差构成了江苏省徐州市沙集镇东风村最普通的一户民居。当然,最重要的是埋头看电脑的村民——人们就连和他说句话都生怕耽误他做生意。
复制
很短的时间内,10家、100家、上千家网店轰轰烈烈地上阵,孙寒的成功被复制了1200多次
杨阳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收入,他的榜样是同村27岁的孙寒——村里最早开网店的人,年收入以几十万计。东风村以前是“破烂村”,以废品收购为主,现在,全村500多户人在400多个网店上卖简易家具,而这个转变只花了2年的时间。
一切,要从孙寒和几个朋友的创业开始。2006年,孙寒辞去了在当地移动公司的工作,放弃了每月两三千元的稳定收入,执意创业,一天到晚地摆弄起电脑。
母亲夏翠侠做的是传统的窗帘生意,对儿子痴迷于虚无缥缈的网络无法理解,认定儿子在骗她。“小孩玩电脑都不干正事的。”孙寒想换台电脑,还差几千元,夏翠侠死都不给。后来,“他就这样摸着我的头说,妈,我用电脑是做生意,做正事,没骗你。”夏翠侠比划着当时的情景,表情却已是一脸骄傲。
挨不过儿子的恳求,家里添了3000多元买了台新电脑。孙寒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他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卖的是小饰品,从外地进货,零零散散地在家里铺了一地。直到那一刻,夏翠侠才终于确定,儿子真的开始做生意了。几天后,孙寒做了第一单生意,价值十几元。
因为喜欢宜家的风格,2007年5月前后,孙寒决定转做可拼装的简易家具。当地缺木匠,缺木材,没渠道,一切都是重头做起。
把图片转化成第一件产品,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庆幸的是,孙寒成功了。产品在网上大受欢迎,而旁边的人们也动心了。有人跑来问开网店的诀窍,孙寒教了,他知道“集店成市”的道理,更何况“自己的生意都做不过来”。
很短的时间内,10家、100家、上千家网店轰轰烈烈地上阵,孙寒的成功被复制了1200多次——全镇6万余人开了1200多家网店。
态度从初始的犹豫到轰轰烈烈的复制,特色产品从无到有,沙集镇的农民们只用了2年的时间。
带动
不论是卖手机的、卖衣服的、卖鞋的、理发店、农机店,80%都有电脑,并且开着网店
同样壮观的景象还出现在几十公里外的颜集镇堰下村。村子里围坐着乘凉的大爷们聊着跟电脑有关的话题。颜集镇传统产业是花木生产,堰下村700多户人开了200多家网上花店。
31岁的姜普会至今还记得第一笔网上生意上门时的慌乱。去年3月,网店才开了10天,像平时一样,她一边打理着自家的小卖部,一边看着孩子。突然,摆在角落里的“大肚子”电脑响了,原来是浙江一位顾客发消息要买东西。
“我可就慌了,人家让发个链接我也不会,我就让他教我,幸亏那客户人好,很有耐心,一步一步地告诉我该怎么做。”第一单生意,姜普会卖了300多元。
生意越做越好,在上海当水电工的丈夫今年也不再外出打工了,年轻人陆陆续续都回到了家乡。想起这些年一个人又带孩子又看店的辛苦,姜普会现在由衷地觉得幸福。
每天下午,一辆辆白色小面包车就会穿梭在沙集镇的大街小巷收货。杨阳就会把积攒了一天的订单和货品一股脑儿地交给快递,地点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刚开始时,镇上只有一两家快递公司,如果送往江浙沪地区,15公斤以内价格是10元,现在,已经降到了6元。十几家快递公司扎堆竞争,“很痛苦”却也快乐着。仅EMS
一家快递,据估算,每天营业额能达到7000元,以前在江苏省EMS排名倒数,现在已经居三甲之列。每年,沙集镇快递营业额能达到六七百万元之巨。
以前卖不掉的木材,人们现在抢着要,抢不到还要到安徽、湖南、广西等地买。木匠们不用去上海、广东做装修了,现在即使每天80元,都不一定有人愿意做。
沙集镇的简易家具都是要顾客自己拼装的,厂家只要做成木条、木板,准备好螺丝就行。加工厂里,附近村镇的人们来打工,磨木条、打包,工资也能达到每天30元。
走在镇子的主干道上,街道两边的店铺里,不论是卖手机的、卖衣服的、卖鞋的、理发店、农机店,80%都有电脑,并且开着淘宝店,卖的全是木制家居用品。
共享
要是哪家缺了货,只要开开自家的大喇叭,在全村广播一下就行了。一到旺季,喇叭声此起彼伏
孙寒说,每件产品一出来,立刻就被复制,就连放在网页上做宣传的图片也会立刻被复制,在全村流传。拍图更是有趣。有的人家是开影楼的,拍出的图片就是好看,自然也最受欢迎。谁家家具好看,也会成为街坊四邻取景的绝佳选择。家里的小孩也被“借去”当模特。
沙集镇有1200多家网店、33家家具加工厂。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网店并没有自己的加工厂,只是“经纪人”做销售,拿货就从别家拿。“举个例子,这件产品他拿走了,卖了10元的利润,加工厂拿7元,销售就拿3元。”
而在堰下村,村民们想出的办法就更加有趣。一根根电线杆散落在茵茵绿树中间,每根电线杆上都挂着七八个大喇叭,朝向四面八方。原来,要是哪家缺了货,只要开开自家的大喇叭,在全村广播一下就行了。一到旺季的时候,喇叭声此起彼伏。
周晓是个赤脚医生,家里开了诊所。一进门,人们总是会吃惊地看到,三台电脑摆在桌子上。“3台电脑,3个淘宝店,1个阿里巴巴店。”
周晓很骄傲。每天上午,他会像过去一样坐在诊所里当医生,中午就开始打理网店,收订单、打包、发货,当个实实在在的网商……双重角色,传统与现代,就这样被网络区隔开。
村民们都有开网店的诀窍。周晓精通电脑,“取巧”地买了软件,每天可以定时发消息,这样就能保持他的网店从早到晚都能被顾客看到。旁人来问,周晓也从不讳言。还有打字不熟练的,先让人家把常用的话打好,存起来,到时候直接复制就可以了。
前景
随着电子商务在苏北农村的迅速蹿红,同样会带来有着本土特色的问题
“先低价销货,争取信用额度,然后要做网站推广。”杨阳显然很理解信用和“眼球经济”的实际效用,然而这些知识并不一定来自书本,更多的是口耳相传的经验。
弗里德曼曾预言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的表现:“(发展中国家)首先将会用廉价劳动力、高技术以及重新构想未来的高度创造力去解决自身的问题。”此时此刻,中国农民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开网店,周晓龙应该还在常州修汽车,每个月挣700元,交完房租,剩下的钱全都花完。现在,21岁的他躺在皮椅上,脸庞稍显稚嫩,却竭力表现出老板的派头。
他是父母的“经纪人”,各做各的生意。他收购父母种好的花,然后在网上贩卖,赚取差价。截至8月底,他今年的销售额已经有六七万元。
不像那些竭力从农村逃离到城市的年轻人,周晓龙不介意别人说自己是农民。“自己劳动所得。”言语中透着和年龄不相称的沉稳和淡定。
随着电子商务在苏北农村的迅速蹿红,同样会带来有着本土特色的问题。过度复制引起同质化竞争,生产方式落后也降低效率,村民们有时甚至打起了价格战,利润一降再降。
还好,孙寒已经请了位设计师,争取做更多原创作品,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做强做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