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消息,教育部就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不过围绕着这次汉字整形的争论并没有结束。针对外界有关的质疑,教育部专家出面澄清,否认已经把意见汇总上报。另外,专家还指出,有关“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
昨天是8月31日,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日子。不过今天教育部网站并没有刊出相关的信息。但早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网络投票一边倒:反对者超九成,支持者了了 中央电视台报道称,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报道指出,“教育部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到昨日截止,44个汉字"动刀整形"引发各界强烈反响。记者昨日从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虽然教育部的公开征求意见已经结束,但在各网站上进行的调查讨论依然在继续。而在网站的调查中,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公众意见。某网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中,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3%,支持者仅占4.5%。
另外中新网的一项调查称,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另外,6.7%同意调整字形,认为“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还有11.4%的网友认为“改变字形”的举动很无聊,表示“不关心”。
一边是67%的支持,一边是91.3%的反对声,两个迥异的数字,和背后的不同民意,预示着汉字调整会如何走下去?
王锡锌:网络表达被扩大,专家和公众需要沟通 对此,《新闻1+1》节目嘉宾、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锡锌认为,这次汉字字形调整虽然是小动作,但却有大争议,“专家的提供的方案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隔阂。在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问题。”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专家只关注于微调,从规范的角度,但对公众来说,关键是能不能通用,虽然这些调整很小,但可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另一方面,专家认为这次是微调就结束了,但是老百姓会觉得这些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身份证等。争议时正常的,关键是如果不能进行沟通,征求意见虽然截止了,但争议不会结束。
王锡锌指出,就汉字来说,是很特殊的。“专家是从语言文字学方面是专业的,但是谁在使用汉字?普通人都会接触这些汉字。有些网络上的表达可能是过分夸大了。如是否要回学校重新学习,这带有某种情绪化,但这种情绪化也提醒:专家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后,要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倾听公众的意见,并进行回应和沟通。”他说。
目前正在统计数据,还没上报国务院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连线时说,“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
他指出,“因为目前征求意见工作还在搜集意见组层面,大家还都在紧张工作,收集数据,我们征求意见组还要报给收集意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过段时间才能上报给国家语委。所以目前这个报道是不真实的。”
姚喜双还表示,“我们作为征求意见组会把意见一方面反映给专家,也上报给征集意见的领导小组。我们一方面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会认真听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我觉得大多数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专家和决策也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
67%数字有误读,绝大部分公众都反对 对于此前有媒体所报道的,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整形,与网上的八九成的不支持的鲜明反差,姚喜双指出,这其实是媒体的“误传误报”。
姚喜双透露,“我们收集的意见3000多封邮件和信件,目前正在紧张的统计。媒体所报道的67%的统计数据是误传误报。这次的征集意见,有几个方面的数据:一个是支持或赞同我们通用汉字表这种问计于民的做法,对此,绝大多数网民持支持我们的意见。有人表示,字表向全国征求意见这个做法太好了,有意义、有价值。此外,还有对我们整体工作程序是支持的。”
姚喜双指出,“说67%的公众支持44个字的微调,是误报。据我们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这和网上的调查数据的吻合。我们会把这个数据反映给专家组,请大家放心。”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