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统计了1995年以来上证指数的月度收益率情况,结果表明,过去14年中上证指数在8-10月份三个月的平均收益率均为负值。与海外市场不同的是,10月份是A股市场表现最差的月份,A股市场不存在明显的“9月效应”。
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9月份是国庆前一个月,管理层出于市场平稳运行的考量,会出台政策维护市场稳定。而国庆节过后,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补跌。
我们还统计了8月份下跌之后9月份上证指数的表现。1995-2008年间,总共有4次出现了8月份和9月份上证指数连续下跌的情形。分别是:2000年8月和9月份,指数连续下跌;2001年7月份A股市场出现阶段性高点后回调,指数连续4个月下跌;2003年A股市场处在长达4年的熊市调整之中,曾出现8月和9月连续下跌情况;此外,2008年A股市场从高位急速下跌,也曾出现连跌两月的情形。究其原因,2000年和2001年,投资者担忧宏观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2003年的情况是,2002年宏观经济探底之后,政府主导的信贷投放大增,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以及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不得不紧急转向,导致宏观经济“硬着陆”,股指连续出现调整;2008年A股市场的大跌,投资者至今仍记忆犹新,海外金融危机以及A股市场的“去泡沫化”造成了股市急速下跌。
笔者认为,8月份A股市场大跌的原因是2001和2003年各种因素的叠加。首先,7月份的宏观数据让投资者对宏观经济是会“二次探底”形成担忧情绪。其次,信贷增速环比大幅下滑以及管理层关于结构调整的言论致使投资者对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预期发生了转变。不过我们认为,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出现环比下滑,但同比仍实现32.9%的增长,环比下滑更多体现的是季节性因素的扰动。而随着海外经济复苏,外需提振,私人部门投资有望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维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宏观经济不会形成“二次探底”。政策方面,与2003年不同的是,当前产业层面并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通胀也仅是预期并非实际存在,我们认为短期内宏观政策取向不会发生大力度转变。 (来源:新华网综合)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