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前所未有的整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风暴,正在全国各地相继掀起。
风暴缘起于酒精引发的一幕又一幕令人痛心的交通肇事案:
私营老板张明宝在南京醉酒驾车酿成5死4伤的惨剧;在杭州刚刚画好的爱心斑马线上,醉驾司机魏志刚撞死16岁少女马芳芳;在黑龙江省鸡西市,50岁的张喜军酒后驾驶一辆路虎越野车冲进夜市人群,连撞20多人,造成两人死亡、7人住院;上海街头,男童被撞出50米,司机也是酒后驾车……
其间,因无驾驶证且醉酒驾车造成4死1重伤被判死刑的成都青年孙伟铭,成为了酒驾肇事风暴的最中心。
酒后驾驶行为,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推向了“全民公敌”的位置。全社会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关注前所未有,公安机关严格查处酒后驾驶的工作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古人云,“祸兮福所倚”,又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整治酒后驾车的风暴中,我们收获了什么?
收获之一 刚性执法或成常态 “的哥”黄寒平,平时喜欢喝点小酒。昨天连续两顿美酒,却让他领到一张“大罚单”:罚款2000元、扣驾驶证6个月,行政拘留15天;将被出租车公司开除。
黄寒平由此成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浙江省杭州市查到的第一个因醉酒驾车被拘留的“的哥”。
在杭州当地,随便找到哪个市民就酒驾问题进行采访,受访人都会说出杭州几起酒驾案件。接二连三的恶性交通事故让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杭州再次“声名远扬”,不过,这次的“扬名”却是变了味的嘲讽。
8月4日晚,杭州市一名29岁司机酒后驾车将正在过马路的16岁女孩撞死,事发地点竟然就是在为警示“胡斌飚车案”而设的爱心斑马线上。
8月28日,“8·4”交通肇事案在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庭审查明,肇事司机魏志刚驾车时血液中酒精含量0.36毫克/毫升,属酒后驾车,对事故负主要责任。法院认为,被告人魏志刚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酒后超速驾驶导致他人死亡,社会影响恶劣,故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三个月。
惨案的发生,让浙江警方祭起对交通违法“零容忍”的大旗。据浙江省公安厅交管局介绍,从8月7日开始,浙江全省范围内实施5条常态严管措施,其中,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处15日拘留和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0元罚款;一年内有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查获的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处罚后,一律抄送同级纪检监察部门。
业内人士解释说,对酒后驾车行为的处罚,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拘留在行政执法体系中,已经很严厉了。而老百姓所说的"判刑",则属于刑法调整的范围,交管部门目前对酒后驾驶已经采取了"上限"处罚”。
这样的“上限”处罚斩获了不小的成果。统计数据表明,从8月7日至8月31日,浙江省共查获酒后驾车11592起,因醉酒后驾驶拘留1453人。其中,有68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涉及酒后驾驶被抄告纪检监察部门,除了交警部门的处罚外,他们还将面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关管理规定的处理。来自公安部的统计表明,查处酒驾,浙江得了“全国第一”。
这个“第一”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对此,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副局长宋晓春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第一"来之不易,这体现着警方对社会的保护能力,以及民警的发现能力和公安机关的查处能力。总之,浙江警方乐观看待这个数字。”
“查酒驾其实是对一个地方公安部门综合实力的考验,除了装备,还得要有医学抽血和刑事鉴定监测等等作保障,还包括拘留场所的准备。”宋晓春说,浙江从8月7日开始严查酒驾,比公安部命令早一个星期,因此,浙江警方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从路上“潜伏”,到发现情况,再到证据落实,交警这次打的仗,不亚于侦破大案。
8月30日零时,记者在杭州市曙光路、南山路、西湖大道等繁华路段采访时看到,熬夜执勤的交警正一丝不苟地对司机进行酒精测试。在一个执勤点,记者观察了半个小时,没有发现一起“酒驾”行为。执勤的交警称,近段时间,“酒驾”数量已呈下降趋势。
警方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从8月7日至8月25日,浙江全省共发生因酒后驾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起,死亡7人,同比分别下降16起,6人。
“严打酒后驾驶违法行为还在进行中,相信一段时期之后,数字会下降。”宋晓春说,目前对公安交管部门来说,一是常态二是严管,“从上述数据分析,效果还是有的。但酒后驾驶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就要求警方从严从严再从严。”
浙江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王辉忠认为,从严管理和文明执法并不矛盾,寓于严管中的文明执法是对每一个民警起码的要求。对交通违法行为尤其是“醉酒驾”,依法严管强调常态化,就是要防止严一阵松一阵,要让心存侥幸的司机“谈酒色变”。
“文明、公正、理性、平和理念下的依法严管重罚,会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片面地追求满意度而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缩手缩脚,说小了是渎职,说大了是对人民的犯罪。”王辉忠说。本报记者陈东升
收获之二 醉驾入刑呼声高涨 如果说全国已掀起一场整治酒驾的风暴,那么,江苏省南京市无疑是促成风暴产生的源头之一。因为,震动全国的“6·30”醉酒驾车案就发生在这里。
6月30日晚8点15分左右,肇事驾驶员张明宝酒后驾车,沿途先后撞倒9名路人,撞坏6辆路边停放的轿车,造成3人当场身亡,两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另有4人受伤。死者中还有一名孕妇,经抢救,胎儿的生命未能挽回。
张明宝被抓获后的抽血化验鉴定显示,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了每百毫升381毫克,远远超出了每百毫升80毫克的醉酒认定标准。
这起醉驾案刺痛了公众的神经。酒后驾驶行为,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推向了“全民公敌”的位置。关于酒驾的讨论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社会各界围绕张明宝醉酒驾车导致多人死伤的行为,究竟是涉嫌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声中,又一起醉酒撞人事故发生———7月3日早晨,在南京市北京东路与龙蟠路交界处,青年男子刘伟驾车撞伤了正在人行横道线上过路的4名行人。肇事者从晚上10点喝到第二天早上7点,但仍认为自己开车“肯定不会出事”。
7月5日,江苏省律师协会省直分会刑事业务委员会鲁民等9名律师向社会发出联合公开信称,交通肇事罪已不足以惩处酒后驾车行为,建议在刑法中增加针对酒后驾车肇事的相关条款,加大对酒后驾车的处罚力度。
7月8日,南京市江宁区公安分局正式以张明宝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提请检察院批准逮捕。与此同时,江苏省检察院、南京市和江宁区检察机关第一时间派员提前介入案件的侦查工作,并对案件的定性进行了多次研讨。7月15日,在法律规定的最后一天,江宁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张明宝批准逮捕。
检察机关的解释是,“犯罪嫌疑人张明宝醉酒驾车,对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持放任的间接故意,并造成5死4伤极其严重后果的发生,因而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醉酒驾车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根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法律制裁手段缺失的疑问。”一位法律界人士分析说,各种因素最终促成此案成为全社会痛治酒后驾车现象的一个拐点。
法学专家分析说,我国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一共分3个等级,普通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以下,交通肇事逃逸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至7年。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有期徒刑7年至15年。“除非有逃逸行为,否则交通肇事罪量刑不会超过3年,从这一点上讲,我国法律对于交通肇事行为的处罚确实比较低。”
“如果要将交通肇事行为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实践中不是绝对不可以,只是难度很大。”法学专家说,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要求故意。交通肇事的犯罪嫌疑人,心态上有可能是对犯罪结果的放任,这在刑法上属间接故意,但也有可能是轻信可以避免,这则属于过失的内容。“所以,如何用证据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心态,实践中是个难题。”
刑法学专家李立众也认为,区分两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其行为与结果究竟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过失。但是,这两个罪名在理论上区分容易,在实务中判定则要困难得多。如何查明行为人的真实心理,时至今日仍然是刑事实务的难题之一。
法学专家谢望原建议,刑法应专门设立“酒后(包括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罪”,即明确规定酒精含量超过一定安全标准而驾驶机动车辆的,无论是否造成危害后果,均应认定犯罪成立。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卢建平也认为,在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还缺少一个过渡的罪名。他建议可借鉴国外的危险驾驶罪,在罪名的设定上,可将其设定为危险犯、行为犯,如只要喝了酒,汽车一启动就可以处罚。
南京一位法官坦言,在司法实践中,同类案件之间的确可能存在差别。对于这一问题,只能期待通过上位法的修订,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以案例指导的形式,统一各地对类似行为的法律适用,以免造成社会的争议。本报记者丁国锋
收获之三 新规涌现观念洗礼 风暴的威力已经显现。
来自公安部网站的消息,8月15日至22日,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上升势头放缓,酒后驾驶肇事致人死亡降幅明显———这期间,全国发生的酒后驾驶肇事事故导致32人死亡,同比下降23.8%。北京、天津、山西、黑龙江等11个省(区、市)未发生酒后驾驶致人死亡事故。
数字的下降,可以说是围剿风暴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更大的收获是,“酒后不开车”的观念,正润物细无声般地化为司机乃至普通市民的自觉行动。
有不同媒体的记者在夜访所在地的酒店和酒吧时发现,开车来消费的客人大为减少,绝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打的或请不饮酒的朋友代为开车。
严查酒后驾车,让一直备受冷遇的“代驾”成为酒吧、娱乐场所争夺客源的“武器”。一家酒吧的老板说,一开始只有少数几家酒吧有专门的代驾司机,可现在,几乎每家酒吧都推出了此项服务。
据媒体报道,8月30日,张贴于贵州六盘水市人民中路客车站大厅门口的一张硕大的宣传标语———“驾驶员,你妈妈喊你不要酒后开车”引发网友热议。虽然网友对此褒贬不一,但当地交警部门认为,这也是好事,“起码说明交通安全问题已经在市民中间引起了关注”。
围剿风暴带来的另一个收获是,各地相继推出的整治酒驾的新规。这其中,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若干意见》,尤为引人注目。
意见的起草人之一、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长丁卫强说,频发交通肇事案件,有诸如酒后驾车的传统陋习方面的问题,有交通安全宣传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更有法律对交通肇事案件处罚过轻,实践中执法不严的原因。因此,法院也应该从司法层面,加大对交通肇事行为的打击力度。
记者了解到,意见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醉酒驾车致死亡1人或重伤3人以上等6种一律不适用缓刑的情形和5种一般不适用缓刑的情形。
“以往,交通肇事罪作为过失犯罪,70%以上被法院判处缓刑,有的法院达90%以上。因此,实践中,往往给民众产生一种错觉,出事赔了钱,就能了事。因此,意见对于交通肇事案件中缓刑的适用,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一方面,防止了缓刑适用过多过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院从严打击严重交通肇事犯罪的决心。”丁卫强说。
“我们希望通过出台意见推动交通肇事方面立法的发展,更希望通过意见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避免惨剧再次发生。”丁卫强说。
据报道,围剿酒驾,江苏省也出台了5项颇为严厉的措施———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处以暂扣3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罚款;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处以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至2000元罚款;对一年内因醉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两次以上的,一律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在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对发生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同时具有逃逸情形的,一律终身禁驾;对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一律刑事拘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公务员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在依法处理的同时,一律抄告所在单位和当地纪检部门,而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酒后驾驶的,一律纳入企事业单位诚信不良记录。
而南京交管部门则会同市文明办、市廉政办联合研究,制定了严禁酒后驾车宣传教育长效管理机制。其中规定,同桌劝驾驶人饮酒或同车明知驾驶人酒后驾车不及时主动劝阻制止的,将通报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予以内部处理,情节严重的媒体公开曝光并追究连带责任。
武汉市交管部门8月30日宣布,对查获的酒后(含醉酒)驾车人实行单位抄告制,并要求各单位建立内部追究制度。据通报,首批抄告到单位的16名醉驾者,均已受到单位重罚。
公安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整治酒驾行动将持续两个月,集中警力来做酒后驾驶的执法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让酒后驾驶成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接下来,会采取一些灵活机动的措施,对餐饮、娱乐场所比较集中的区域进行重点部署,并改变以往的规律,使酒后驾驶违法人员掌握不了交警执法的特点,时刻保持警惕的心理。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除了继续严格查处酒后驾驶行为和不断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还将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这种联动机制意味着,公安部门将会同文明办等单位把酒后驾驶、闯红灯等严重交通违法纳入文明城市测评和单位内部管理考核,与全市文明单位评比和单位、个人评先评优挂钩,凡酒后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醉酒驾驶的,实行“一票否决”;将协调保监会、银监会等部门,与车辆保险费率和银行个人诚信体系挂钩,凡酒后驾驶发生重大事故或醉酒驾驶的,提高车辆保险费率,纳入银行个人不良记录。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负责人还表示,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修订酒后驾驶的认定标准,细化酒后驾驶的处罚标准,加大对酒后驾驶交通违法的惩戒力度。本报见习记者任雪本报记者 杜晓
收获之四 培育环境方是根本 执法刚性的增强,关于定罪量刑的全民大讨论、频繁出台的新规———这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围剿酒驾的风暴,可以说“斩获颇丰”。但与此同时,人们又有了另一种担心:风暴之后,酒驾陋习会否再次抬头?
来自公安交管部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者告诉记者,酒后驾驶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现有法律惩罚力度偏轻。他向记者介绍了我国关于酒后驾驶的相关规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第九十一条则对如何处罚饮酒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和罚款、拘留等手段。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系教授丁立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法律惩治力度弱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惩治力度大问题就解决了,这似乎是大家的一个直观认识。事实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丁立民说,“是不是我们的惩治力度上去了,比如罚款钱数、拘留天数等,酒后驾驶现象就能根除?这样的判断带有不确定性。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说,拘留15天的威慑力已经不小了,但为什么人们还是屡屡违禁?这里面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法律的执行问题,换言之,是执法环境问题。”
“为什么集中整治时期酒后驾驶的人就少了?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执法更严厉了。但如果要我们的执法部门一直保持这样一种高压态势,难度很大。”丁立民以他长期在基层调研的经验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一线执法的警力都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与社会的要求差距较大。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负责人也曾坦言,警力不够是酒驾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据悉,至去年年底,全国近25万名交警管辖公路373万公里,人均管理15公里(还不包括所管理的城市道路)。因此,酒驾路面查处无法做到全天候全区域覆盖,总有存在侥幸心理的驾驶人铤而走险。
丁立民认为,治理酒后驾驶是一个长期综合治理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努力:
首先,要提高现有执法机关的管理能力,比如如何针对当地的酒后驾驶情况合理有效地分配警力。
其次,要为治理酒驾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比如,当有政府工作人员酒后驾驶时,执法部门怎么罚。再比如,通过有关规定将治理酒驾的责任下放到有关单位,出现酒驾处罚单位负责人,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公事喝醉而被当作英雄的现象。”
再次,执法队伍的素质建设也很重要,不能因为“熟人”或是其他因素就“放一马”。“酒后驾车的执法一定是现场执法,如果执法人员素质跟不上,那么执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治理酒后驾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指望一两次运动式的执法行动就彻底治理好。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这中间,政府的责任不能缺失,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丁立民说。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最缺的还是深入人心的交通安全教育手段。“在新加坡,我看到那里每年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讲座等活动,宣传酒后驾车的危害,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同时在酒吧等娱乐场所还有别开生面的互动活动,劝诫人们饮酒后不要开车。”
“深入人心的交通安全教育手段,对初学驾驶者和新司机作用更明显,能从根源上防范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这些不一定全由政府部门包办,可以发动民间组织操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新司机参与,寓教于乐,效果反而好。”这位专家说。本报记者杜晓
(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