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2009年09月03日18:3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 题: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关于中国国情的报告

  记者张旭东、韩洁、储国强、姜 锐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这道简单而又复杂的算术题,对拥有13亿人的中国国情作出了透彻解答。

  60年来,站立起来的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破解着粮食、脱贫等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但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尤需保持忧患意识,锐意进取,在奋进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置于首位:60年来,中国人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在新的发展阶段,仍有一系列难题待破解

  今年82岁的侯丙新已很少下田劳动,但这位陕西省合阳县路一村的关中老农,仍十分挂念粮食收成。他说:“过去饿肚子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饿极了,大家就把苜蓿、小麦叶子晒干磨碎来充饥。”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少、吃不饱,像侯丙新一样的不少中国人,都有着挨饿的难忘记忆。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亿吨,人均仅209公斤原粮。解决吃饭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要紧的大事。中国在1955年不得不实行粮票制度,这也成为粮食短缺时代的历史印记。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纸“大包干”契约,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推广,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之激发。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创造了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中国现有的国家储备粮库存比世界平均水平多出一倍。

  曾几何时,沂蒙山区成为了贫困的代名词。经过多年的奋斗,1996年临沂所属的6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掉了贫困帽子。2004年,临沂实现人均GDP过万元;2008年,临沂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5位。

  临沂脱胎换骨的巨变印证了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世界银行2008年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

  经过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腰包鼓起来的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过去象征财富的“三大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空调和音响;进入21世纪,则是房子、车子和电脑。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表示,现阶段,粮食安全问题、依然超4000万的贫困人口、不断扩大的城乡和收入分配差距、不均衡的区域发展……中国仍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

  “当前,我国已从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社会步入发展型社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在新阶段,要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就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朝着更高层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迈进!

  探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之道:60年来,中国确立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中国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年近七旬的曾大爷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的玉溪河,那是一条如玉带般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在云南小城玉溪。然而上世纪70年代,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沿岸工厂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中……美丽的玉溪河变成一条令人厌恶的臭水沟。

  直到3年前,在“生态立市”的战略指导下,玉溪河得以整治。“前溪花满草满,隔岸云宽水宽”的昔日景象重现。

  玉溪河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交互作用的一个缩影。

  英国的《经济学家》曾撰文指出:1978年至2007年的29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77%。但中国还需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创造环保奇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发展奇迹。

  “归根到底,过去我们走的是一条粗放式增长之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日益突出。我们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经济增速负8.1%,作为全国今年一季度唯一负增长的省份,资源能源大省山西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山西曾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资源高度依赖和单一粗放增长方式频频亮起“红灯”。

  痛定思痛。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立志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摈弃“污染的GDP”。

  山西转变发展方式的“阵痛”折射出中国在谋求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必然经历。

  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项目、到动用“区域限批”行政手段发布“环保警示”、再到力度更大的“绿色金融政策”,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环保风暴”彰显出中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力度。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前所未有地在城乡建筑中推广使用太阳能,更多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1.5亿只节能灯推广计划深入千家万户,就连为迎接国庆大典装扮一新的正阳门城楼也将夜景照明设备全部更换为节能灯……

  历史昭示未来。坚持科学发展,做出绿色贡献,这是一条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60年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满足人民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责艰任重

  “太阳升起,红光满天,文盲睁呀睁开了眼……”上世纪50年代,无数人唱着这首在农村广泛流行的《扫盲歌》,加入了扫盲大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中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少数民族中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2008年底,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

  60年来,从恢复高考到高考扩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国教育走过了气势恢宏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就业是民生之本。从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打破“铁饭碗”用工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60年来,中国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体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日趋多元。

  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医疗卫生保障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

  60年过去了,几组数据展示出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在世卫组织衡量一国人口健康状况的三大标准中,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降低到34.2/10万,婴幼儿死亡率也由200‰降低到14.9‰。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1951年2月,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劳动者第一次在生、老、病、死、伤、残时有了保险待遇。

  如今,一张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网已初步形成。到2008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历史的巨轮,镌刻着过去的辉煌,也承载着新的使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亟待破解。

  面对挑战,党的十七大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政府正"深有远见"地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这将为实现富国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胡鞍钢说。
(责任编辑:张勇)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