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4日消息清科集团2日发布数据显示,在清科ZDB数据库整理出的94家首批通过创业板初审受理企业名单中,有38家曾披露有VC/PE投资,平均投资周期仅有2-4年,其中本土创投占到了投资案例数的近七成。
投资密集分布于近三年 在公布的38家曾披露获得VC/PE投资的企业中,有32家获得一轮投资,6家获得两轮投资,1家获得三轮投资,共计发生46起投资案例。
按国际惯例,VC/PE从投资到IPO退出的平均周期为6-8年。而此次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前发生投资仅3起,2006年以后(包括2006年)的投资案例共34起,平均投资周期仅有2-4年。清科分析师林婉婷认为,本土VC/PE在最近几年发展步伐加快,投资成功案例较多;此外,由于受创业板激励和门槛较低影响,原本计划在A股或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转投创业板,从而实现了提早上市的目标。从行业分布看,曾披露有VC/PE投资的38家企业中,广义IT行业企业13家,传统行业企业8家,二者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服务业和生技/健康行业分别有7家,清洁技术行业有3家。林婉婷表示,此次申报创业板企业的行业基本都符合“两高六新”的标准,包括以往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和服务业也在技术、服务或商业模式上有新的突破。
本土创投占绝对主导 在38家企业涉及的46起投资案例中,本土VC/PE拥有绝对优势,涉及投资32起,占投资案例数的近七成,其中不乏本土创投明星,包括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招商科技、深港产学研、南海成长等。外资VC/PE涉及投资10起,包括兰馨亚洲、殷库资本、NIFSMBC等。此外,合资VC/PE的投资有3起,中外联合投资有1起。
“由于退出渠道的通畅以及已投资金的高效回笼,本土VC/PE培育新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境内资本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渐成熟。”林婉婷表示。
然而,红杉资本、经纬创投、智基创投等知名外资创投均未出现在名单中,出现明显“内盛外衰”现象。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认为,目前中国法律监管体系很难让外国资金进入。国家外管局为防止热钱流入和外资在境内套利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已对外资VC/PE进行了严格限制,使其退出之路变窄。2008年颁布的“142号文”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除另有规定外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从“入口”直接限制其投资行为。此外,外资VC/PE在中国大多设立海外架构,想回归本土变得十分困难。
但从国外创业板发展的经验来看,业内人士认为,无论对本土还是外资,创业板的推出都将不同程度地带来国内VC/PE行业的繁荣。上海浦东在6月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行办法》下发后,已成为国内首个允许外资股权投资公司以“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身份进行合法登记注册的地区,这表明上海市开始让外资PE人民币基金逐渐分享一些“国民待遇”,也为后续设立人民币基金打下了基础。
更多新闻 聆听中央台 中国广播网独家现场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