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国务院新闻办4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第一个问题,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了“四个现代化”,而且农业排在了首位,实现农业现代化。
历经40多年,您能否判断一下目前我国的农业化现代水平。如果我们还没有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的话,您认为差距在哪里,障碍在哪里,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目前有许多专家认为,我国对农业的投入少,而且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您能否谈谈目前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以及效益如何?谢谢!
陈锡文:这是两个非常好的问题,都非常大,我只能很概略的讲讲我自己认识中的一些要点。第一个问题关于农业现代化,首先要看到,中国的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怎么去衡量,这个东西确实比较困难,我提供两个参数可以做一点参考,第一个重要参数,我想农业现代化主要要看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农业的增长中贡献率有50%左右是来自于农业技术的进步。
陈锡文: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一般要达到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0%,所以这里将近有30个百分点的差距。从我们这几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效果看,一年大概可以提高1个多百分点。照此推算,大概有20多年的差距能够达80%。
陈锡文:第二个重要参数是农业灌水的利用率。我们现在农业灌溉的有效利用率在0.4左右,有一半以上的灌溉用水是在传输中损失了,而发达国家一般农业用水利用率可以达到0.7,这中间存在着0.3的差距。补上0.3的差距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技术的改进,比如渠道的防渗、大水漫灌改为喷灌、滴灌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我自己看,一般情况下我国需要二三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赶上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水平。我刚才讲的这个是纯粹从技术上做的分析,实际上农业现代化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你刚才讲到,周总理提“四个现代化”,农业是放在首位,我们都知道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靠现在的工业装备,如果工业没有现代化农业也不可能现代化,这是一个制约因素。第二,农业的现代化一定是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就需要我们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第三,农业现代化一定要保证经营者是具有比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像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才可以。这几个工作,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仅仅是我刚才讲的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做大量的工作。我们提出“三步走”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我想到那个时候农业也可以这样讲,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