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报最后一次见到在谷歌(google)工作的李开复。
8月13日,相约在谷歌办公室里采访李开复。到的时候他正在打电话。走进会议室后,这位谷歌的中国区总裁顺从地按照我的希望坐在了最里面的座位上。
那个时候的李开复一点都没有显露出即将离开谷歌。
李开复说,谷歌来到中国,肯定是谷歌要改变、来适应中国。不可能有任何事情都是中国来适应谷歌,这一点谷歌进来的时候就已经很清楚。
事实上,在刘允进入谷歌之后,坊间就有消息称李开复即将离开。一个微妙的变化是,自从有电信背景的刘允出任谷歌高管职位之后,很多发布会就开始再也见不到李开复的身影。谷歌的公关政策似乎在树立一个新的领袖形象。
现在,李开复终于为自己的新书又做了一次最好的广告,根据已经披露的《世界因你不同》书摘中的内容,他向自己的老板艾伦·尤斯塔斯提出辞职是在8月5日。按照李开复的说法,在此之前他就准备辞职,但谷歌中国的突发事件让他不能在这个时候说走,因此才耽搁了一段时间。
合法公民
那天李开复仍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优雅风格,对于敏感问题,他只用“继续守法,继续做一个负责守法的企业公民”来回答,其他没有更多言语。
谈话中,李开复最强调的是要理解用户的需求,他也认为中国的网民与美国有很大不同,一些是因为网龄比较短、年纪比较轻的原因,有些则是因为语言文化不一样。但他一直鞭策自己的就是:用户永远是对的。所以他和自己的团队一直在努力去理解用户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他们的习惯。
在李开复任职期间,谷歌已经尽力去通过合法手段拉近一切与百度的差距,例如李开复津津乐道的音乐。
李开复没有按照美国人的惯性思维去抱怨中国用户怎么都不愿意去付钱,而是认为“不愿意付钱就是对的”。他说,我们就要想一个办法,让他们不付钱而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音乐,而且还是很好的服务。我们如果想得出来,我们就去做,想不出来就不做。所以,谷歌以用户为第一是全球一致的方向,与巨鲸网的合作让谷歌既能合法地提供音乐服务又能赚取更多流量。
李开复口中的谷歌不怕得罪股东,“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要买我的股票。甚至广告主如果认为我不应该把用户放在第一,你也可以不买我的广告。我们就是这么用户第一的。因此我们进入任何一个国家,一定都会把用户的需求非常谦虚的去理解。”
一个小故事是,在采访谷歌前十大客户中的两家时,都听到有对谷歌“直销的关键字广告没有折扣,但是如果从经销商那里买关键字就可能得到一些折扣”的抱怨,刘允博士对此的回答是“我们对直销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但在8月13日采访李开复时,他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我们会虚心的听取这些回馈,希望能够做得更好。”
“瞎编”的未来
他的兴趣几乎完全一直围绕在未来上。
谈到竞争对手百度,谈到和政府的关系,李开复只有只言片语,程式性的答案。但和我们谈到谷歌的技术时,他像个推销员一样开始滔滔不绝,“客户用了我们的服务,一比较就知道了。我们有最好的技术。”他毫不掩饰的说,他们拥有最好的地图搜索,精准性无人可敌。
提到未来,他显得兴致勃勃,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他设想的未来图景,那是一个野心勃勃又让人无比憧憬的云计划。
“未来,如果一时想不起来眼前的人是谁,你只要扶扶眼镜就能马上知道。”李开复紧接着告诉本报那都是他“瞎编”的,但不过在未来都可能成为事实——信息通过眼镜上的装置可以迅速在数据库中搜索到人脸,并且马上通过无线回传到耳机上,这样人们就可以像关系很密切地那样去和对方握手寒暄。
事实上,李开复脑子中有更多“雷人”的产品——例如在线闹钟可以随时知道交通状况而提早叫你起床。又例如你的手表可以上网,通过一个浏览器看看股票多少钱,NBA哪支队伍打赢了比赛?
他开心地说,手机、电视、冰箱、闹钟等以后都会成为我们的助手。冰箱就是一个让你吃得好的助手,电视就是让你玩得愉快的助手,闹钟就是让你不迟到的助手,手机更是你贴身的助手,因为那是你随身携带的——而在他看来,这些东西真的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李开复眼前的云计算未来将涵盖所有的设备,包括所有能插电的东西——PC和手机之后,紧接下来会是电视和汽车。按照这样的描画,未来浏览器将全面取代操作系统,打开电脑,不再有桌面,只有浏览器。
他是做技术起家,他根本不关心竞争者如何如何,他所想做的就是关于云计算这个愿景的实现。
他说,那个未来不会很久。
我们的采访结束还没有多久,云计算仍然只在远方,然而,2009年9月4日10:30,一封写给谷歌中国员工的公开离职信《再见,谷歌》后,他就告别了谷歌。此时的他很淡然,他说,对于谷歌,已经没有遗憾。
他人生唯一的遗憾不是谷歌,不是他的技术、他的云计算,而是一个始终没有完成的理想——为青年人做些什么,尽管这之前他已经被广大的青年学子誉为“精神导师”。
也许,之后,李开复将彻底由一个职业经理人转身为创业者,他要搭建一个帮助青年人创业的平台公司。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李开复一直抱有很大的理解和同情,他爱写信,他给大学生写的六封信感染了整个80后乃至90后。
李开复说,他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现在,老师要为学生做些更实质的事情了。他要和这些中国年轻人一起打造新的技术奇迹,充当他们创业教练的角色,为他们指点迷津。
他再次很诚恳地在Tweet上对他的学生们讲,“请不要猜测我要做什么,给我一点时间和耐心。保证是很酷的。”杨阳 段静 (来源:经济观察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