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灏(媒体从业者)
平等的国家却有着不平等的影响力:选举后的日本,希望获取与它的经济地位相对称的全球影响;而到本周执政满40年的卡扎菲,继续带领着利比亚挑逗西方的神经;缓和未及时换来回报的朝鲜,拿出浓缩铀来抢占各报的国际版。
日本新首相鸠山未来的外交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为一本日本月刊写的文章,被《纽约时报》转载,结果引发很多认为其“反美”的批评。《读卖新闻》在9月4日社论中强调说,文章“给人印象就是一种反美”,“鸠山不再只是一个反对党的党首,他是未来的首相,他应该知道自己一言一语所具备的分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鸠山9月3日与奥巴马12分钟的电话交谈。鸠山向奥巴马重申,“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础。”《纽约时报》当天分析说,这一文章引发美国和日本国内的批评,可以看出很多人还是认为日本必须要和美国保持密切关系,特别是在亚洲经济、军事新的格局背景下。
因此,媒体太关注鸠山强调的“更平等日美关系”,有可能落入到过度解读的圈套。最新一期《华盛顿观察》采访多位日本问题专家均认为,“民主党执政后,精力将放在国内政策中,中、美、日三角关系不会出现什么巨变。”《侨报》9月1日社论认为,日本主要目的在于谋求与中美平等的地位,“重塑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大国之梦——这无疑符合日本国民期望更自主谋求本国利益、在国际舞台突出自身形象的诉求。”
但媒体和学界似乎并不看好日本的这一诉求,因为日本首先必须要解决好国内的问题。《纽约时报》8月31日社论说,“我们希望这次选举能带来真正的影响力,结束日本经济下滑与政治停滞。”《时代》杂志也为日本列出了要解决的5大挑战:控制赤字、公司多元化、应对官僚、维系盟友以及人口问题。
影响日本影响力的另一要素则是国家形象问题。但最新一期《世界政策杂志》发文认为,日本正面临国家认同危机。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一蹶不振。日本从“专守防卫”向“海外派兵”的退化,使得“和平宪法”的制约功能岌岌可危。同时,日本在二战以后不能正视历史过错的态度使它的亚洲邻国始终对其心存芥蒂。这注定了日本不能领导亚洲。
利比亚与朝鲜,都因其特立独行和敢对西方说“不”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具有较大关注度和影响力。
在宣布放弃核武计划之后,卡扎菲的儿子对西方说,“来,我们做生意。”因为生意受损,错抓卡扎菲儿子的瑞士不得不登门公开道歉,但《今日美国》9月1日发文说,因为没能让利比亚按承诺释放其扣押的2名瑞士人,瑞士政府被要求辞职。卡扎菲在9月1日庆祝掌权40周年之前能获得特工获释的大礼,这也让英国首相布朗灰头土脸,西方媒体也是强调背后的“石油交易”。
而今年的朝鲜一直新闻不断:在核试验与导弹试射之后,前一阵又释放出缓和姿态。正当西方媒体猜测其缓和与外部制裁之间的关系时,朝鲜昨日又公开宣布铀浓缩进入“最后阶段”。《亚洲时报》认为这是朝鲜力图加大与美国谈判的要价——也许,新的回合又开始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