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山
7月下旬,我在香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恰值香港书展开幕,有书展嘛,该去看看。看了才知道,书展对于这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卢敏桦女士,是个端庄而和善的女子,我头一天报到迟到,第二天开会又要逃会,大厅相遇无所遁形之际,只好依实相告去看香港书展,卢女士不仅不恼,还送我一张书展的“贵宾券”,说是可以免去排队之苦。这是7月22日的事,隔了一天我还想去书展看看,再问她要入场券时,心地就不那么纯净了。
一张入场券25港元,她不会看不出我的用心,仍欣喜地说,还有最后一张,并当即奉送。这样我在香港开会三天,就“两头”进出书展了。
原以为卢女士说的可以免去排队之苦,不过是句客气话,去了维多利亚海湾的香港会展中心,方知卢女士所言非虚。看现场的会标,方知此番书展还有一重意思,就是庆祝会展中心扩建完成。首次去书展,与我同行的是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单先生跟他麾下的两员女将,单先生一看那排队的阵势,先就倒吸了一口凉气,用他那带着河南腔的普通话说:哇,恁多人啊!
同行的吕女士,自告奋勇在前面探路。前面有个大厦叫鹰君中心,过街天桥下面已经排起了人龙,她看不到人龙的尾巴在哪儿,问警察,警察抬手一指,我们也抬头看去,才发现过街天桥上是缓缓蠕动的人头,再往远处看,鹰君中心的方形走廊里也一样。从10点15分到45分,花了半个小时,总算进了会展中心。
在售票厅外,我注意到了一行醒目的标语式文字:一时前票价10港元。想来港人迟睡迟起,上午难得出行,或是上午忙于工作,下午方有空闲,才想了这么个分散人流的方法。这力度够大的,仅为正价的五分之二。
第二次即7月24日那次,是晚上去的。同行者有参会的唐先生与孔先生。我是路盲,外出总要跟上个熟悉路径的人才放心。唐孔二位虽说一在中国的台湾一在美国,但香港是他们常来的地方,闭上眼睛会不会迷路不知道,睁着眼睛不会迷路是敢打包票的。这次我真正经历了书展内摩肩接踵、人潮汹涌的景况。
书展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一种人本意识,也可说是商业意识。这二者很有可能是一致的。我们能晚上出入书展,即蒙这一思路的惠赐。入场券上印有“开放时间”,每天都详细标明。正规时间是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也有多种例外,比如7月22日有开幕式,故提前一小时。28日书展结束,下午5时即关闭。再就是对星期五晚上与星期六晚上的处理,这两天晚上都延至12时。后来看报上的报道,有民众吁请晚上开到两点的,实施没实施就不知道了。这天晚上,我们是11时才离开展厅的,仍是人山人海,没有些许夜已二更、意兴阑珊的意思。推想工作人员清场时,该是怎样一个对人不起的场面。
对这晚的书展盛况,第二天的《香港商报》上有报道称:“今日凌晨结束第三日展览。参观书展的人数继续飙升,特别是下午时段。贸发局昨日开始假中环广场实施分隔人流措施,入场人士须经过天桥绕道华润大厦、鹰君中心到会展广场办公大楼,方能循往常排队购票的通道前往会展场地。书展昨晚及今晚这两日夜场至午夜12点,昨晚7点开始,再度掀起第二轮入场潮,人龙一度排至柯布连道天桥。”
如若柯布连道天桥非鹰君中心跟前的天桥,那么就可以断定,第三天傍晚入场排的队,比前一天的还要长,长到相隔一个过街天桥。当然,香港的天桥不像内地城市天桥相隔那么远也是真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