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接受本报专访
中国不能再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对话)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会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世界竞争正在全面展开
●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新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智能、普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有利时机。
为什么说当前“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科技革命最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这场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国经济在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障碍?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的说法频频见诸报端。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路甬祥:科技革命的发生,取决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拉动,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创新和突破。
全球200多年的工业化,仅仅使不到10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但自然资源已面临枯竭的威胁,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以能源为例,化石能源时代终将过去,悲观估计有100年左右,乐观估计还有200年左右。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污染环境,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亿人口实现现代化的愿望与努力,与地球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中国、印度等国家实现现代化,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依赖攫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再沿袭历史上少数国家以集聚世界多数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这就迫切需要人类开发新的资源来源,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需求与矛盾,强烈呼唤着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记者: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来看,是不是也到了需要突破的时候?
路甬祥: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都是在长期知识积累基础上的突变,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先看科学革命。它是科学思想的飞跃,源于现有理论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现象冲突,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爆炸增长态势,但基本上都是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和精细化,未能出现可以与上半世纪的相对论等六大成就相提并论的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
再看技术革命。它是人类生存发展手段的飞跃,源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科学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导致重大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表现为人的能力和效率的质的提升。从近现代技术革命发生的周期看,每隔一个世纪左右发生一次技术革命。
“科学的沉寂”至今已达60余年,发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距今也已有近80年——新的科技革命已是箭在弦上。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会不会加快科技革命的到来?
路甬祥: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与突破,引发制度和管理创新;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摆脱危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无疑将加快科技创新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所以,无论是从科技发展面临的外部需求来说,还是科学技术内在矛盾判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既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依靠科技创新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手段;从长远看,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大事件,能否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新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绿色、智能、普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
在能源与资源、信息、先进材料、农业等领域将会发生革命性突破
记者:根据您的判断,新科技革命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突破?
路甬祥:准确预见科技革命何时发生、在哪些领域发生是困难的,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中科院组织300多位科学家自2007年秋开始,花了1年多时间研究的中国至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显示,在能源与资源、信息、先进材料、农业、人口健康等领域将会发生革命性的突破。
在能源与资源领域,人类必然会迎来后化石能源时代和资源高效、可循环利用时代;在信息领域,几乎所有现有的信息技术到2020年前后都会遇到难以继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农业领域,必然要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时代,不仅将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等传统功能,还将担负起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提供多样化需求和优良生态环境等新使命;在人口健康领域,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可能达到90亿,人类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攻克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将预防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所有这些,都呼唤着在相应的科学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突破。
记者:除了上述战略领域,在基本科学问题上会有哪些突破?
路甬祥:专家们认为,未来几十年,下列基本科学问题将可能会产生重大突破——
在宇宙演化方面,对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的探测,将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乃至从根本上改变对宇宙的认识;
在物质结构方面,人类正在进入“调控时代”,可能实现对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甚至电子的调控,进而在光/电/热高效转化、光合作用、光催化,能量储存与传输等领域产生新的突破;
在生命起源与进化方面,合成生物学的出现打开了从非生命的化学物质向人造生命转化的大门,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开辟了崭新途径,将可能导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
意识的本质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基本科学问题,一旦突破将极大深化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新的革命。
上述领域中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都会为新的科学体系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世界竞争正在展开
记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在迎接新科技革命上是如何部署的?
路甬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走出危机的根本力量,积极备战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布局未来发展,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基础。
例如,美国计划将GDP的3%以上用于研究和开发,投入强度将超越20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时的水平,并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清洁能源、医学和保健体系、环境科学、科学教育、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力图保持领先优势和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日本提出了“ICT新政”,旨在3年内创造100万亿日元规模的市场新需求,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结构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可以说,围绕新科技革命,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世界竞争正在全面展开。
中国必须抓紧行动,以免与新的科技革命再次失之交臂
记者:如此看来,中国必须抓紧行动,以免与新的科技革命再次失之交臂。
路甬祥:确实是这样。我国必须要高度重视,及早统筹谋划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明确至2050年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及其实现途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前瞻布局,重点突破,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
记者:您认为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超前部署、重点突破?
路甬祥:具体说来,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支撑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
一是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战略性资源的大陆架和地球深部勘察与开发,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替代资源。
二是构建我国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材料与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促进我国材料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有效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与装备的供给与高效、清洁、可再生循环利用。
三是构建我国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提升智能宽带无线网络、网络超算、先进传感与显示和先进可靠软件技术,建设“智能中国”,消除数字鸿沟,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
四是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证粮食与农产品安全。
五是构建满足我国十几亿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将当代生命科学前沿与我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在健康科学方面走到世界前列。
六是构建支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七是构建我国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大幅提高我国海洋探测和应用研究能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空间科学与技术探测能力,对地观测和综合信息应用能力。
八是构建我国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发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防范技术,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最根本的要靠科技的力量;迎接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挑战,赢得发展先机和优势,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我国基本上处在前沿跟踪的水平,真正由中国人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寥寥无几
记者: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在您看来,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哪些挑战和障碍?
路甬祥:从宏观层面上看,主要面临以下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激烈的世界经济科技竞争,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约束进一步增强,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从科技自身发展来看,我国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还远不能适应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在——
原始科学创新能力不足。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我国基本上处在前沿跟踪的水平,真正由中国人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寥寥无几。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许多重要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很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布局薄弱,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
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现行的一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制约着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作用的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往往异化为“部门利益”,难以真正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基础作用往往异化为无序竞争,尚未形成竞争有序、合作高效的机制。
此外,我国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国家长远发展需求进行前瞻部署的能力不强;有效吸引、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尚未系统建立;创新团体的活力和自主权、创新人才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需要大幅提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