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装上“新手”的王秒丹。(水玲玲 摄) |
王秒丹1996年9月在上海“丢”了一只手,2009年9月又在上海“找”到了一只手。这只神奇的手通过上海的胡教授和宁海的仇贤贵等爱心人士演绎了一段感人故事。
五岁时不幸没了右手
1992年,王秒丹出生在宁海前童镇竹林村七宝自然村的一户普通农家。5岁那年,丹丹随在上海闵行区一家具厂打工的父母生活。这年9月底的一天下午,爸爸王荣飞仍在作业间里赶工,妈妈张建浓照常在附近的厨房准备晚饭。年幼的丹丹溜进了作业间,正好看到从电刨机上掉下一块木板来。
13年来,王秒丹从来没有放弃跟命运的抗争。早早懂事的她深知自己将来的路要比常人难走,于是把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全部倾注在学业上。初中3年,她当了3年的学习委员,年年获评三好学生。进入高中后,成为班长的王秒丹更加刻苦学习,从中考成绩排名班级第16名,到如今稳居班级前三甲。
两地爱心人士帮助丹丹
哪里来的“新手”?这事得从研制“新手”的著名康复工程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康复工程研究所原所长胡天培教授说起。现年74岁的胡教授潜心研究康复辅具及义肢技术开发30余年。去年下半年,胡教授来到素有“模具之乡”美称的宁海,将康复辅具及义肢技术开发这个项目交给宁海一家百斯特公司。碰巧,公司负责人的妹妹胡巧红也是个热心人,在看到这项发明与她单位——康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业务内容相关后,便牵线胡教授与中心主任仇贤贵成为了朋友。今年8月,经4次塑料仿真手样机改进,胡教授终于研制完成中国第一只塑料仿真电子假手的实用化样机。
宁海有个热心的“市民记者”胡晓国,他是宁海树缠藤摄影工作室负责人。今年8月中旬,他在拍摄无臂青年屠欢杰的纪录片时,镜头无意中扫到了同在县体育中心参加残运会集训的王秒丹。当时,王秒丹正满头大汗地在练习掷铅球,大热天里她的右手始终吊着一只空荡荡的袖套。有心的胡晓国从残联了解到王秒丹的情况,暗暗为这个品学兼优的女孩感到惋惜。
8月26日上午,胡晓国去找他的老朋友仇贤贵一起商谈居家养残的工作,无意间在办公桌上看到一张假肢宣传图片。他的眼前顿时闪过那只空荡荡的袖套。得知王秒丹的事后,仇贤贵联想到胡教授新近研制的塑料仿真手。小王家境并不好,能不能把这只手送给她?才聊到一半,仇贤贵就忙着联系胡教授开始讨论这事。
丹丹终于有了“新手”
8月27日下午,在宁海前童镇副镇长卢华乾的带领下,笔者跟随胡晓国、仇贤贵找到了王秒丹的家。听说装上这种假肢后,在日常生活中端茶倒水都可以应付,而在外观上,假肢与真手也相差不大,众人都很替小王开心。仇贤贵再次联系了胡教授,定下第二天就去上海。
8月28日凌晨5时半,由仇贤贵、胡晓国等人所组成的爱心小组就护送王秒丹来到上海“接手”。
胡教授等专家对王秒丹肌肉神经进行了测试,她能够通过电子假手将几个手指握拢、松开。尽管肌肉十分酸痛,王秒丹仍坚持着,不断握拳、松开,握拳、松开……
9月2日傍晚6时,当家乡的亲人获悉王秒丹假手安装成功的消息后,古镇前童竹林七宝村鞭炮阵阵,热闹非凡。在失去右手前肢13年后,王秒丹重新成为“健全人”。回到家中,王秒丹对乡亲们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请大家吃橘子。”说着,她伸出右手,拿起盆里一个橘子,递给了一村民……当了多年村支书的外公捧着她的那只“新手”,忍不住老泪纵横。
现在,王秒丹已经回到了校园里,开始了高二的学习生活。她微笑着说:“我今后会更加努力学习,用双手去创造未来,用实际成绩来回报社会对我的关爱。”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