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过酒杯。 本报记者 张海强 摄 |
“中原第一酒鬼”来石夺杯劝戒酒
三桌食客当场同意倒掉酒,饭后两桌人拒绝付账,夺杯劝戒酒多数人理解但不支持
□本报记者 谢鑫名 实习生 张丹丹
昨天,有“中原第一酒鬼”之称的河南郑州人张政来到石家庄,继续夺杯劝戒酒。张政15岁喝酒成瘾,17年酗酒不止,平均每天喝三斤酒,不喝酒浑身就发抖。他喝伤了身体,喝痛了父母,喝跑了妻女,喝丢了工作,最终进了戒酒中心,方醒悟戒酒。
2003年张政摆脱了酒精依赖症,投入到劝戒酒工作中,现身说法挽救酗酒人。
【现场】
倒掉三桌食客的酒
昨日12时许,在工农路一家饭店,张政进入一个雅间,见桌上的杯中有酒,马上掏出名片,“我是张政,是来劝戒酒的。”随即他又拿出相关资料,耐心地向大家讲解。
“我在网上见过你,你夺杯劝戒酒还经常挨打!”座上一位客人说。“你的意图我们理解,不过这种方式有点……”
“酒真是害人的东西,也许您倒掉一杯酒,有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张政苦口婆心地说了十几分钟,对方终于同意倒酒,张政立即“夺”过酒杯,把酒倒在垃圾桶内。随后张政又走了两桌,对方都表示理解,而且把酒都奉献出来,任由张政处理。
【影响】
饭后两桌食客不付账
12时30分,记者了解到三桌顾客中有两桌拒绝付账。饭店老板介绍,客人对张政的行为很理解,不好意思驳面子,却认为饭店随意让人进入“夺”酒杯,应承担责任。对此,张政介绍,在夺杯劝戒酒中他多次遇到类似情况,“虽然很尴尬,但我还是要继续‘夺’杯,哪怕饭钱我出!”张政认为,起码让客人们知道,不断喝酒可能导致酗酒,对自己对家庭都不是好事。
【争议】
可以理解但不支持
昨日记者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有8位表示理解张政的想法,但同时认为这种做法太过武断,还有两位市民认为张政的做法毫无意义。
一位市民说,过度饮酒确实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很大危害,但几个人在一起吃饭,适度喝点酒还是可以的,张政采取的方式及提倡的滴酒不沾的理念太过极端。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女性市民对张政的做法很理解,她们在接受采访时,列举了一些家人、朋友因为喝酒出事的例子,对张政的这种“夺酒杯”活动表示赞成,还有市民当即表示,如果可能的话,愿意成为“夺酒杯”活动的志愿者。
河南的李先生就是一名志愿者,随张政到全国各地夺杯劝戒酒,他说,他以前每年喝2000瓶白酒,是张政帮他戒了酒。”
【说法】
律师:侵犯他人自主消费权
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肖言认为,张政劝人戒酒的目的可以理解,但从法律的角度讲,其手段过激。在公共场合把个人理念强加给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既干涉了他人的消费娱乐自由,也侵犯了他人自主决定消费的权利。
民警:
想法值得肯定但做法偏激
长安区一位110民警表示,目前省会交警开展酒后严查,就是防止司机酒后驾车。从市民的生命安全角度上讲,张政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做法偏激,有可能在夺杯过程中产生矛盾,对社会治安不利。
社会学家:
戒酒可采取其他方式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义豪说,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酒文化,酒在国人心中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一种需要,更是精神境界的一种享受。在这种背景下,张政强行夺杯劝戒酒必然要遭遇尴尬。他并不反对张政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太极端,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风俗,导致民众心理缺失。
喝酒和酗酒不同,喝酒本身没有错,但也要注意节制;酗酒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还伤害家人,国家可以制定法律,对酗酒的人进行管制。同时,社会各界和媒体也要加大宣传酗酒的危害,对酗酒者进行教育。当然社会也要完善戒酒渠道,建立戒酒中心等服务机构,让酗酒的人有机会走出酒的世界。
【对话】
最多一次喝了六斤白酒
记者:为什么被称为“中原第一酒鬼”?
张政:15岁那年,家里来客人喝酒,担心父亲喝醉,我就陪客人喝。慢慢染上酒瘾,最多一次喝了六斤(白酒),后来不喝酒就浑身哆嗦。
我当过警察,喝酒撞了车,饭碗又丢了。酗酒使我患脂肪肝、酒精肝,双腿浮肿。妻子见我无药可救,带孩子走了。
看了爸爸的纸条决定戒酒
记者:是什么让你决定戒酒?
张政:2003年我终于认识到错了,但我依然戒不掉酒。直到看到爸爸留给我的纸条:亲爱的儿子,我希望你不要再这样下去,伤了你身体伤了你的心,爸爸心里更难受……我曾经为你骄傲……我求你,把酒戒了吧!
我泪流满面,下决心戒酒。
夺杯劝戒酒常挨打骂
记者:夺杯劝戒酒别人能理解吗?
张政:多数人理解。但也有人讥讽。有一次,阻止一酒厂推销员陪客户喝酒,他用酒瓶突然砸向我。您看我头上、鼻子上还有伤疤呢。
认为酒文化很虚伪
记者:你觉得为什么有人会酗酒?
张政:我感觉之所以有这么多人酗酒,与我们国家的酒文化有关。高兴时“酒逢知己千杯少”,郁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无酒不成席”,这样的酒文化很虚伪,太缺少理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