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补充
9月4日,教师节来临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北京第三十五中学调研,从早上8点05分开始,一连听了五节课,中午与同学们共进午餐。下午,温总理与老师们交流,点评了上午所听的每一节课,并送上了节日的祝福。
在这则被各大媒体广泛传播的新闻中,温总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这话将我这样一个离开学校已经多年的成年人带回到学生时代。
这则新闻还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一些媒体的后续报道。《“温总理与中学生一起上课”图片中只有总理坐姿端正引热议》,这是9月8日许多网站转载《广州日报》报道的标题。细看内容,发现“热议”由一张总理调研的新闻图片引起。报道称细心人发现,温总理与学生一起上课的图片中“六位学生居然有五个是"小眼镜",而且清一色地扭着身子趴在桌上写字,还不如身边67岁的老人坐得端正”!以此为由头,报道通过采访,汇集实例,图文并茂地展开了对学生上课坐姿、用眼卫生和健康的讨论。
说实话,这个策划痕迹明显的报道从内容看并无太多可指摘之处,新闻由头还自然,时效性也有,不乏现实意义。我感到有意思的是,这则新闻在我看来有“抓小放大”之嫌(这样的报道为何却能以“热议”之名在网络热传?)。就我所知,虽然每年一度教师节温总理对教师表达节日的问候是惯例,但是不论2005年莅临京郊小学,2007年在北师大与免费师范生座谈,还是2008年邀请教师到中南海做客,直到今年听了五节课,可以说每一次形式上都饶有新意,而且内容丰富。比如总理在这次调研中,不论是对每节课点评内容,对教师和教育的寄望,还是诸如“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承诺,都是不输于学生坐姿的重要议题。
还有一个事例与此类似,碰巧也和温总理有关。去年12月24日,温总理造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与同学们座谈,媒体报道也引起了热议,且热议的由头,也是由新闻视频和图片引起,也同样有点偏题:一位在温总理光临之际,依然埋头看书背对镜头的女生,与热烈的场面形成了巨大反差,在网络上热传并被戏称为“北航史上最牛女生”。
追根溯源即可发现,这两则所谓的热议报道,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原报道的扭曲和误读。正如前面所述,《广州日报》关于总理听课的新闻图片,其实是报道的由头,“"温总理与中学生一起上课"图片只有总理坐姿端正引热议”只是报道的引语导言,主标题乃是富于南粤特色的《学生仔坐不直危害健康成年人坐不正怎当表率》,“热议”被突出,纯属转载网站依据网络传播需要调整标题所致。而“北航史上最牛女生”则是更为明显的根据视频片段断章取义,女生只是因为学习专注,未察觉周围的热闹场面而已。由此可见,这两则信息,都属于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被热议”和“被最牛”。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明,我感兴趣的并非评判上述两则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是非曲直,而是信息传播中的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在我看来,温总理的亲民形象不但在国内早已深入人心而且获得了国际上的赞誉,公众对此不再有新鲜感。然而,尽量让人耳目一新则是传播,特别是强调与受众互动的互联网传播需要竭力追求的。因此,不论话题“被热议”还是人物“被最牛”,无非是以受众的喜闻乐见为依归,多多少少体现了一种网络媒体传播的技巧。同时,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公众利益的密切程度也会因此被突出和放大:孩子的健康牵挂着父母的心,这说不定就是坐姿问题被热传的关键,而保障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则只是决策者和教师群体的事,广泛性差了一筹。
这事给我的启示是,当一个话题流行开来,它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切合了大众的社会心理,每一个成功的传播策划都在某种程度上击中了群体心理的引而未发的隐秘激情。就此次对总理调研图片的“热议”来讲,很难说那些策划者没有想到,以往官方发布的图片和报道是如此正统、如此正规,以至于人们对其产生了一种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该说什么的心理固结。最终,一个对大新闻的“小处理”的微妙策划,把人们言说和表达的激情引发了出来,尽管由于其中掺杂了太多的狂欢色彩而再次偏离人们最初的预想。辩证法的神秘开始显现,从一个绝对严肃滑向了绝对的不严肃。假使我们对领导人的报道平实一些、生动一些、个性化一些,这种无厘头式的传播策划还会有市场吗?
(作者系专栏作家)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