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在北京举行。在闭幕式上,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代表论坛参会代表发布论坛宣言。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主持闭幕式。
论坛认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未来的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一方面应当大幅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多重压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论坛认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中华民族秉承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一脉相承,也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一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论坛呼吁,世界各国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在今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积极成果。作为全球长期目标,各国应当致力于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致对全球气候造成危险干扰的水平。发达国家应勇于面对历史责任,切实履行法律义务,率先深度减排。作为中期减排目标,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分享成功经验。
论坛建议:
(一)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的建设,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二)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多渠道支持适应技术、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减缓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
(三)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担负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责,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社会效益,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
(四)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合作行动,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坚决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和我国人民的基本人权,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五)提高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加强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意识,从改变自身生活方式做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经济社会活动多层面、多环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论坛呼吁,秉持“气候公正”理念,尊重和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记者郭起豪刘晓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