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教师节,2009年度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已赴京领奖。记者提前采访了全国模范教师之一——福州一中陈颖老师。
人物名片: 陈颖,中学特级教师,福州一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指导教师,福建
师大兼职副教授。
曾被评为福州市首届“十佳教师”、福建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专家、全国信息学奥赛十大杰出指导教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年教师节,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今年暑假,福州一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陈颖率领该校的6位学生赴京参加第26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捧回了1金、3银、2铜的好成绩。这些学生中,已有4人分别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提前1年录取。身为信息学奥赛高级指导老师,陈颖已记不清带领过多少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又有多少学生被保送到国内一流大学。在她看来,成绩是次要的,在比赛过程中培养的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才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用英语写数学作文 1983年,陈颖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成为福州一中的物理老师兼信息技术教师。1984年,邓小平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于当年起步,陈颖开始了信息学竞赛的指导工作。她的学生林凌、余林韵分别于1995年、2008年捧回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银牌,这是福州一中信息学奥赛取得的最好成绩。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信息学”“程序设计”是很深奥的词汇,该怎么理解它们呢?陈颖说:“就像唱歌、画画一样,程序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它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有较好的思维架构能力、数学分析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英文功底,能用英文写程序。用通俗一点的话说,程序设计,就是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数学,用英语来写数学的作文。”
没有兴趣你别来 陈颖是福州一中信息学兴趣小组指导老师。这些年来,陈颖始终奉行这么一条准则:“学者自愿,来去自由,没有兴趣你别来。”每年开学初,都有不少学生报名参加信息学兴趣小组,有的出于兴趣,有的出于好奇。对同学们的热忱,陈颖总是热情欢迎。可经过10多天的训练,是不是信息学奥赛的苗子,很快就如大浪淘沙一样被淘出来。
信息学兴趣小组的活动每周举行1次,每次5个小时,由学生主持,做题、讨论、小结,节奏紧凑、气氛热烈。陈颖说,这是一个用问题带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先通过独立分析,完成编程任务,再集中探讨哪种方法更高效。“条条大路通罗马”,程序设计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思考、交互、分析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陈颖在其中的角色,是参与提问、适时引领,把学生跳跃的思维引回正道。
“有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吗?”记者问。
“当然有!这是应该的,也是经常的。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成人往往在创新能力上不如学生。我也在跟学生交互的过程中进步。”陈颖说。
褪去比赛的功利外衣 为备战信息学奥赛,有学生和家长建议停课,加长集训时间,但陈颖不答应。她不想让参赛成为学生的负担,更不想让比赛过于功利,把比赛当作升入重点大学的敲门砖。她教学生用开阔的胸襟大度地看待比赛,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够了。
“我希望着力培养学生3种基本素质:表达能力、协作能力、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每次活动,陈颖总是创造氛围让每个同学将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大胆地表达出来,活动结束,都让学生写解题报告和小论文,训练文字表达能力。提倡协作精神,每个学生都乐于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中提高自己,使自己在团队合作中发挥最大的能量。让学生直接阅读英语试题,鼓励学生看英文版相关专业书,参加网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跨出校门、国门,与高水平选手交流。“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参赛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素养。”陈颖培养学生的眼光,相当长远。(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