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危机一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现年30多岁的金松此前曾在新加坡工作,2007年来到华尔街,当时的华尔街正是私募基金的鼎盛时期。然而在过去的一年中,他却经历了大萧条以来华尔街最严重第一次金融危机。作为私募基金Gotham投资顾问公司的副总裁,金松认为虽然美国政府正在努力强化对华尔街的监管,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监管机构缺乏人才。
私募基金青睐金融企业 中国证券报:私募基金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年里遭受了很大的冲击,你的具体感受如何?
金松:私募基金的主要是投资对象是企业,私募基金购买公司就如同人们买房子一样,除了自己要拿出10%到20%的钱,剩下80%的钱都是向银行借的。过去的一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所有银行都开始紧缩贷款,所以对私募基金有很大的影响,很难借到钱,或者能借到钱但是利息很高。所以过去一年,私募基金的收购交易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
另外,私募基金开始涉足金融企业也是一个新的现象。此前,私募基金一般无法购买金融行业的企业,但是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很多金融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要么被政府收购,要么被同类银行收购了。现在的情况是部分私募基金很想去收购这些有问题的金融企业,但是美国政府对让私募基金参与金融系统持谨慎的态度。因为私募基金是要找银行去借钱买公司的,如果私募基金拥有一个银行,那么它可以直接让自己的银行给自己的公司贷款,这就有一个很大的利益冲突。
监管机构难引适当人才 中国证券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一直试图强化监管,也出台了一些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对包括基金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进行管理,你认为这些监管措施能不能真正见效呢?
金松: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与华尔街都在反思,其中一点最大的反思就是怎样避免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政府正在努力强化对华尔街的监管,从理论上讲这也许是个好的理念,但是做起来很难。
监管困难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监管机构缺乏人才。华尔街每年都在吸引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为能够得到的薪水非常高。一个刚毕业的哈佛大学MBA去高盛公司,起初的年薪可以到15万美元;如果他在美国政府找一份工作,年薪7、8万美元就算很好的了。所以说政府很难找到很有经验的人才为政府工作。如果监管部门的人没有华尔街人聪明的话,那么他们很难理解一些金融产品的危害,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此同时,华尔街巨头们在这次危机之后也知道政府的监管势在必行,但是它们也会利用影响力,让监管范围最小化。
美国政府最新列出了19个最大的金融机构,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如果其规模本身大到倒闭了会对其他机构造成威胁的话,美国政府都会进行监管。从美国政府的监管做法来说,第一是要求这些机构增加储备金;第二是要求它们随时向美国政府汇报任何大量投资的行为。但是现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政府没有能力来管理公司和银行系统每一天的日常运做。所以目前的监管做法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目前监管层面上唯一能做的事情。
对于奥巴马政府推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关于由哪个监管部门监管什么领域,美国各界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论。最后会有什么样的具体条款出来,发挥多大作用,是不是能保证未来10-50年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华尔街有本质弱点 中国证券报: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外界一直在反思华尔街是不是每隔10年左右就会有一次金融危机,这是不是它的本质决定的?
金松:基本上我同意你的观点。基本上,每隔一个周期,就会有一次金融风暴。只是说这次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
因为从华尔街人本身来说,他们的收入都是和他们怎么样去赚钱、赚更多的钱、怎样更快地赚钱联系在一起的。在华尔街流行一句话:“在华尔街,如果银行不做坏事,是赚不到钱的。”当然这个“做坏事”,我们可以理解成就是冒很大的风险,如果不冒很大的风险的话,就赚不到很多钱。这是华尔街的本质造成的。
外界一直有说法,认为华尔街可以设定风险管理的一些程序,超过一个尺度,就需要很多人去审批。但是这样的话,就限制了华尔街的创新,限制了华尔街人可能赚钱的机会,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创造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当你还没有设定这些尺度的时候,或者说当你发现再去设定这个尺度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中国证券报:你觉得我们可以从过去一年的金融危机学到什么经验教训?
金松:从大的层面来说,华尔街有本质的弱点,因为它有很好的奖励从而鼓励人去冒险,未来这个风险转嫁到谁身上,华尔街根本不在乎,他们只在乎年底的分红。从个人来说,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不要相信华尔街那些投资家,或者说不要完全相信。他们只会讲片面的故事,作为投资者必须看到故事的全面,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购买。对政府来说,最大的教训就是没能够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吸引人才。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