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最近对我国以风能、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受到国家即将出台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鼓励,大批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地已达10余个。虽然遍地开花进而优胜劣汰是许多新兴产业发展常常要经历的过程,但业内人士担心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过快潜伏深层危机。
各地争相启建新能源产业基地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各地纷纷上马以“新能源”为主题的产业基地,特别是风电迅速扩张,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圈风倒卖”现象,即企业以低于生产成本的电价投标以抢占项目,拿到项目后自己不开发,而是以高价倒卖牟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安华认为,我国风电机组建成后“晒太阳”已不是稀罕事。内蒙古锡林浩特风电场一些风电机组曾经“晒太阳”3至4个月,有的长达1年之久;河北坝上风电场的几家风电企业的机组曾经变相“晒太阳”,其出力可达30万千瓦,往往只送出20万千瓦。
目前,我国风电装机超过1200万千瓦,但仅有8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并网发电,除了部分机组离网发电在起作用外,相当一部分装机容量白白浪费掉。与此同时,风电设备制造业出现了“大跃进”现象:短短5年内我国风机整机制造企业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了如今的70余家,另有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近100家,其产能远远超过国内市场容量。
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同样均呈蜂拥之势。武汉凯迪公司董事长陈义龙介绍说,2008年以来,打着发展“生物质能源”旗号的各类基地,仅湖北省就有数千家企业,但大都是以发展这一产业为旗号进行圈地。日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进明告诉记者:“2007年之前,我国只有3家企业生产多晶硅,产量不过600吨,但2008年上半年却有近20家企业生产多晶硅,产能高达5万吨以上,几乎占全世界90%以上的产能。”
“突击上马”源于“产业预期” 采访中,多位专家对我国现阶段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了剖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征:现有基地大多由地方政府启建,中央政府并没有明确制定过相关发展规划纲要,也很少在财政、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即使是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也主要由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规划建设,中央政府并没有或很少直接参与基地开发;许多基地建设仍然以传统的骨干企业为主力,但它们未必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甚至受发展思路所限,成为产业发展障碍,这直接导致照搬照抄国外技术生产线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记者还发现,新能源产业“突击上马”的源头在于巨大的“产业预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市场蛋糕巨大。我国计划在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亿千瓦左右,而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只有1221万千瓦,今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可能再次翻番,达到世界新增容量的1/3;国内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小,整个行业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0%,为社会提供了近250万个就业机会;在生物质能源方面,国内外对其开发都寄予厚望,认为这是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渠道。
———国家产业政策逐渐明朗。《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对新能源汽车有倾斜《新能源振兴规划》也正在审核中。柳工集团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建兵说:“按照以往的惯例,国家肯定会在项目审批、银行贷款、企业用地等众多环节对新能源企业"网开一面",这对于早就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土地、贷款政策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一种诱惑。”
———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下,跨国公司纷纷在新能源项目“败走麦城”,而我国新能源企业却逆势而上。2008年以来,跨国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原弘产、德国诺德巴克—杜尔公司从中国风电市场撤资;美国第二大生物燃料制造企业VERASUNENERGY公司于2008年10月申请破产之后,已经关闭了旗下16家工厂中的12家。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认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应“张弛有度”,整体布局。像现在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一千瓦时成本是3至4元钱,要上规模发展就需巨额补贴,如果企业慢慢积累技术力量和运营经验,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提速发展,发电成本可以降到每千瓦时1.5元至1元,这样成本要小得多。
恶性竞争潜伏深层危机 一些熟悉国际国内新能源开发现状的专家认为,由于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两头在外”,我国盲目上马的部分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引发深层危机。比如核能,核心原料为铀,但我国储备少,需要进口,发展一旦上规模就容易受制于人。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石元春还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分析认为,这一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硅材料提纯技术,全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2006年之前,上述两国只愿意提供多晶硅材料,从中赚取高额利润,2006年之后却突然同意向中国输出相关技术,技术转让经费大幅下降,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中国迅速呈“遍地开花”势头。
针对这一变化,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认为,硅材料提纯就是对化石能源进行加工,是典型的重“终端环保”而轻“过程污染”,其背后隐藏着跨国公司联手扼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阴谋。我国一旦同意从2012年开始履行《京都议定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责任,联合国不会对中国大规模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进行补贴;相反,中国反会因为太阳能光伏生产线属于高耗能产业受到罚款。而日本、德国等国将这一高耗能的产业成功转移到中国后,让中国给他们供货,则可从中赚取数倍的利润。
一方面是大量企业迅速上马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则是一些企业以超低价参与定价竞争。不久前,在国家能源局主持的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招标过程中,某公司甚至报出了售电价格为0.69元每千瓦时的投标价,这一价格不仅远远低于目前光伏发电行业每千瓦时3元钱的价格,也远远低于国际光伏产业的价格。
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光伏行业还没有发展到大型企业用资金血拼招标价格、又以低价格采购中小企业光伏产品的阶段,“如果现在就出现上述局面则与国家产业相违背,不利于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何丰伦戴劲松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