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妇女经过雷曼公司原址。
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如果将这一天视为这场危机的起点,到如今,这场危机即将迎来一周年。
几乎所有国家都遭受到了这场金融危机或大或小的冲击。一年来,不同的国家之所以身陷困境,却都有各自独特的原因。如果仅仅将一切都笼统地归咎于金融危机,而不反思自身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根本缺陷,那么,即使能摆脱这场危机,也很难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正如《时代》杂志所评论,此次危机将对全球经济的未来产生根本性影响,危机之后的世界,将不再是危机之前的那个世界。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员工搬家(资料图片)。
一年来,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命运,改变了成千上百万普通人的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削弱美国世界经济的地位 这场危机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或许就是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数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次危机爆发后,世界已经无法继续指望债台高筑的美国消费者来带领世界走出危机,各国纷纷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将目光转向其他国家或者国内。
毋庸置疑,中国、印度等亚洲经济体正在快速成长,并不断扩大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分量,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推动力。或许可以说,这场危机在暴露美国经济实力的缺陷和局限性的同时,凸显了中国、印度等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
当然,虽然遭受了打击,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世界经济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也没有国家能够在一夜之间取代美国的地位。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世界经济将不再是单发动机,而会是双发动机或者多发动机。
经济增长模式遭拷问 这场危机改变了不少国家的命运,一些国家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不论是爱尔兰,还是波罗的海三国,抑或是冰岛,都在这场危机中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过度的金融泡沫或房地产泡沫,曾让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无限风光,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表面之下,却累积着可怕的风险。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问题,需要纠正。然而,或许只有一场危机,只有泡沫破灭后带来的极端痛苦,才能真正促使这些国家反思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如果能够从这种最沉重的打击中进行最彻底的反思,吸取最深刻的教训,当是不幸中之万幸。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国家的遭遇和教训,其隐藏重大弊端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值得引以为戒。
不再迷信西方经济理念 这场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诸多观念。曾几何时,美国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无比羡慕。就连引发这场危机的“次级贷款”也曾被视为金融创新之举。然而,一场危机让人们意识到,所谓的金融创新,很大一部分无异于制造金融泡沫,只不过是华尔街用来圈钱的种种伎俩。可以说,这场危机打破了对西方和美国经济理念和政策的迷信,也打破了西方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优越感。对很多国家和民众来说,美国和西方今后将不再只是学习的目标,还将是批判的对象。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意味着,非西方国家将以更加独立的思想和更加平等的地位,与美国和西方进行各种交流。
这场危机已经改变了世界,还将继续改变世界。
如今,各国关心的是,如果这种干预行动持续太久,就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其他破坏稳定的严重问题。然而,如果龙头关得太早,就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
世界经济:“L”形并未出现漫画:一些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迹象。
金融危机绝非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数年乃至数十年全球经济变化、政策失误以及投资者判断失误的结果。不过,似乎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长期积累的矛盾突然爆发,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骤然丧失,危机从此全面展开,而那个时刻也被视为危机的爆发点。就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言,这个危机爆发点是2008年9月15日。
这一天,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这一事件让全世界各地的银行家们震惊不已:如果雷曼兄弟这样有名的银行都会破产,还有谁是安全的?全球经济活动因此陷入困境,而这场危机也被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世界将如何走出这场危机?有人预测V形,有人预测U形,有人预测W形,还有人担心是L形——这是最为可怕的预测,意味着世界经济将陷入长期的增长乏力或零增长时期。
如今,在金融危机迎来1周年之际,我们似乎有理由乐观,至少最糟糕的情况——L形并未出现。的确,世界经济仍然十分糟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将收缩1.4%,是二战之后表现最差的一年。但与一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相比,各国正在陆续出现复苏的迹象。
复苏仍相当脆弱 当然,这种复苏仍然相当脆弱。为了摆脱危机,世界各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预措施,如今,各国关心的是,如果这种干预行动持续太久,就会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其他破坏稳定的严重问题。然而,如果龙头关得太早,就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
令人担心的还有其他问题。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担心,导致这场危机的巨大失衡——美国过多的债务和赤字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过多的储蓄——对世界经济来说仍是—个危险。“除非世界出现不止一个消费大国,否则复苏将是乏力的。”
案例分析 危机之前,波罗的海三国和爱尔兰,都曾是欧洲经济高速增长的明星,但危机爆发之后,它们却迅速陷入深渊。与他们相比,新加坡的应对显然要更及时、更恰当。
通过剖析这几个国家在危机中的命运转变,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这场危机,同时也反思一个国家经济的生死之道。
波罗的海三国 经济增长模式 依靠大量外国投资和巨量信贷扩张,产生金融泡沫
波罗的海三国:复苏仍是梦想 对于地处欧洲大陆角落的波罗的海三国来说,经济复苏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这场危机之前,包括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曾经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的典范。2001年~2008年间,三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约7%~10%,三国的人均GDP在过去20年间翻了两番,民众都比较富裕。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三国赢得了东欧“明星”以及“波罗的海三虎”的美誉。
国家或面临破产 实际上,波罗的海三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大量外国投资和巨量信贷扩张;而且,这些国家的金融产业都操控在外资银行手中,尤其是西欧的大银行手中。在巨额资金的刺激下,波罗的海三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越吹越大。
一年前,这些泡沫终于宣告破裂。波罗的海三虎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威风,一度被列入“非常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15国”中。所有三国,出口都大幅萎缩,失业率飙升,政府预算迅速变为赤字。其中,以拉脱维亚处境最为艰难,该国在去年12月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却不足以稳定其摇摇欲坠的金融系统。
不过,所有三国都认为,如果在未来数年内可以重整本国的金融系统,加入欧元区,他们的前景将一片光明。立陶宛总统格里包斯凯特说,她期待波罗的海三国能够在2013年启动正式加入欧元区的进程,但眼下,谈论这一话题似乎为时尚早。
爱尔兰失业率高达13%。
爱尔兰 经济增长模式 依靠房地产推动经济增长,产生大量房地产泡沫
爱尔兰:失业率高达13% 爱尔兰在危机之前也是一个“经济尖子生”,在1996年之后,连续10多年保持7%的高增长率,被称作“凯尔特之虎”。
曾经一度,爱尔兰的房地产商日子非常舒适。在过去10年中,爱尔兰房地产商推动了经济增长。如今,爱尔兰大约40%的房屋都是在过去10年中建造的,而这一波的房地产狂潮,也造就了不少百万富翁。
然而,一场金融危机让这种繁华景象变成了过眼烟云。爱尔兰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了,爱尔兰经济的泡沫随之破灭,一起破灭的还有爱尔兰多年来保持的经济奇迹和增长永不停止的光鲜形象。
据预测,到今年年底,爱尔兰的失业率将高达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爱尔兰的经济总量在未来两年内将萎缩13.5%,远超其他任何发达经济体。而要重整金融秩序,稳定国家民心,绝非易事。危机之后的爱尔兰“出现了一种精神失常”,人们认为“领导集团已经失败”。
停在新加坡港口的货轮。
新加坡 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对外贸易,在金融危机下,增强与中国、印度的关系,以此填补西方消费需求萎缩后所留下的空白,并拉动国内消费。
新加坡:应对有方 与爱尔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一样,新加坡也是一个小国。但与上述四国不同的是,新加坡经济主要依赖对外贸易。而让新加坡更加不同于上述四国的则是,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新加坡的应变更为迅速、及时而且适当。今年第二季度,新加坡GDP与第一季度相比增长了20.7%。实际上,自今年4月股市跌至最低点以来,新加坡股市又上涨了超过70%。
应对危机1:转向东方 新加坡经济反弹的活力和速度凸显了新加坡经济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和亚洲其他国家一样,新加坡日益加强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关系,以此填补西方消费需求萎缩后所留下的空白。
中国现在是新加坡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欧盟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更为重要的是,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中越来越多的部分直接与中国的国内消费相关,而不再是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在中国加工后重新出口到西方国家。据花旗银行估计,与中国国内需求直接关联的出口已占到新加坡GDP的大约3.9%。
应对危机2:转向国内 人口不到500万的新加坡,缺乏各种自然资源,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贸易。不过,在通过贸易推动新加坡经济增长40多年后,新加坡发现,其相对富裕的民众如今可以在危机中为该国经济提供其立国之初所无法想象的那种经济缓冲。
据新加坡统计署数据,过去三年中,新加坡就业人员的平均收入增长了5.5%。新加坡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此次危机爆发后,由于大多数新加坡大公司一直避免大规模裁员,新加坡的失业率仅为3.3%,低得令人羡慕。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